【今天我当班】穿梭在风中的守护者 记者坐上巡逻摩托感受快警一天
市民张军(化名)没想到,打完110报警电话才1分钟,4名津市快警队员就出现在他面前。面对难缠的前妻,他选择报警求助。
这两个月,津市街头随时可见骑摩托车出勤的快警。因为他们的存在,当地老百姓的安全感显著提升。
2月27日,记者坐上津市快警熊海博的摩托车,观摩了他们的日常工作,感受了快警的速度,体会了快警为护卫津市平安作出的努力。
1分钟到警处理纠纷
2月26日晚上8时,记者赶到津市快警平台车,现场观摩快警平台的操作。在队长王翔的指挥下,6名快警队员骑上摩托车驶入主干道巡逻。
不久,平台车接到110指挥中心的电话,王翔立即通过平台对讲机通知巡逻的快警队员。
王翔刚挂断对讲机,快警摩托车队从平台车附近疾驶而过。记者也坐上处警车赶往现场。1分钟后到达报警处,此时,3名快警已经在现场处理纠纷。
到前夫张军家大吵大闹的黄萍(化名)不听劝解,快警提议将双方带到派出所调解。1名快警开车先把张军带到派出所。黄萍拒绝去派出所,快警只好把张军和派出所值班民警一同送回家,并协助民警在李家调解。经过近2个小时的调解,矛盾得以化解。
王翔介绍,津市快警主责范围是城市建成区,负责范围是城市规划区,在8个主责区内实行“1.2.3”快速反应机制,即核心区域1分钟,重点区域2分钟,一般区域3分钟到达。
“经常1分钟到警,最长不超过3分钟。”王翔对记者说。
寒风中体验路上巡逻
津市公安局于2018年12月29日启动“城市快警”,将110报警平台与津市快警紧密对接,构建动态快速反应机制,24小时巡逻值班,有警处警、无警巡逻、动中备勤。
津市快警平台采取“1+2+9+N”的航母舰队群模式,即配备1个指挥平台车“航母”,2台处警轿车“驱逐舰”,9台警用摩托车“护卫舰”,快警空中无人机、巡逻反恐机动队、城区派出所巡逻队、局机关值班备勤力量、社区群防队伍及其他应急联动力量等“支援舰”。
快警大队分3班人员,每班12名快警队员,3个班轮流当班,每班值守24小时。
27日上午9时,快警熊海博准时在平台车旁集合,参加交接班仪式。接过队友的一身装备,佩戴整齐,就骑上摩托车出发了。记者戴上头盔,坐在熊海博的摩托车后座上,体验快警的巡逻工作。
尽管车速只20码,但仍让记者的脸感到刺骨的冷。熊海博的耳垂也冻得通红。
“巡逻的时候开得慢,有警情时能开多快就开多快。”熊海博说,过年堵车时,警车开不动,摩托车是最快的。半小时后,熊海博的车开到护市路,讲起他一周前在此巡逻时,发现一对夫妇抱着孩子在路边呼救,他立即停车叫他们上车往医院赶。当时孩子喉咙里卡了东西,几近窒息,幸好及时就医得救。为表感谢,孩子的父母到快警平台车给熊海博送了一面锦旗。
约10时许,熊海博赶到快警驻地休息处,打扫休息室及宿舍卫生。被子叠成豆腐块,拖地、倒垃圾。尽管很干净,他们每天都要打扫一遍。
打扫完,熊海博打开他系在腰间的单警装备,向记者展示每个工具袋里的处警工具,有手铐、伸缩警棍、强光手电、辣椒喷雾和压缩的三角巾急救包。
“我很习惯这种军事化的管理模式。”退伍半年的熊海博适应很快,频繁的体能训练也难不倒这个21岁的大男孩。
稍作休息后,当班的4名快警队员再次出发。担心记者冷,熊海博换乘警车巡逻,同行的还有值班民警胡斌。11时许,车行至后湖公园湖边,熊海博突然停车,他看到单行道有辆电动三轮车违规停在路上。
胡斌拨打了三轮车上车主留的电话号码,车主半分钟后出现移走了车辆。
学校门口的“保护神”
临近中午12时,熊海博等快警赶到津市第二小学大门口。学校门口两边各站两位快警,学生放学后,熊海博站到马路边上,护卫过马路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家长带着孩子过马路时,熊海博走到马路中间,示意车辆暂停,看家长和孩子通过后才放车辆通过。
学生走得差不多了,熊海博和同事们准备离开学校。这时,一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对熊海博敬队礼,熊海博立即回了个敬礼。
熊海博上车后,记者问男孩为什么敬礼。“警察叔叔是来保护我们的,我想谢谢他。”他说。
“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快警,我们感觉很安全。”老师黄某对记者说。
熊海博说,他们每天都会在放学时段赶到学校门口做安保工作,包括晚上9时的中学下晚自习,风雨无阻。
(转自《法制周报》 记者 倪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