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当班】一位“无名”老师的一天
她叫朱媛媛,今年31岁,是常德市新安学校的一名法律(政治)老师兼2班班主任,她的学生最大的也不过14周岁。
不过,她注定是位“幕后”的老师,因为新安学校是市司法局主管的,市直唯一一所公办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学校。学校每一位学生在此的就读经历,都将永久封存。朱媛媛自然不会出现在这些学生的档案里。她注定“无名”。
2月25日,是新学期正式上课的第一天。这一天,学校组织学生们进行复课集训。8时30分,朱媛媛来到操场,她想看看一个寒假过后,孩子们的精神状况。
8时46分,一位学生家长把一名迟到的学生送到学校。这已比原定的报到时间迟了三天。诚然,因为矫治不良行为的需要,学校实行的是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孩子们说,在这里,手机、电脑……对,还有香烟,都没有。而且,即便是外出休假,也只是奖励性的,除非是放寒暑假。对于习惯了“撒欢”的他们来说,这确实是种煎熬。
学校校长胡又先就曾告诉记者,2018年3月,学校刚开办时,报到当天就有两名学生实在不想忍受这种“煎熬”,就偷着顺着围墙边的一棵并不高的绿化树“越狱”。当然,他们并没有尝到“胜利大逃亡”的喜悦,在当地派出所的协助下,俩人当天就被“逮”了回来。“他俩还没回来,学校就安排将围墙边的所有树,全部搬走。”
安顿好这名学生已经是9时20分,因为班级里还有一名学生没有如期报到。朱媛媛又给其家长打了电话。听家长说,“这名学生为了‘逃学’,几天前离家出走了,刚刚被劝回来,明天就会来报到。”
忙完这一切,朱媛媛又回到办公室去整理课件。这虽然是所行为矫治学校,但文化课也是重点。“这些学生都是初中学生,在这里接受为期一年的行为矫治,学籍都保留在原学校。文化课自然不能落下,尽可能的做到学业与行为矫治两不误。”
12时,午餐铃声响起。学生们列队前往食堂,餐前一支歌唱的精神抖擞。平日里,老师们是不用同学生们同餐桌就餐的。不过,为了更好的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老师们吃饭时都和学生坐在一起,拉一拉家常、聊聊天。
因为是刚开学,怕孩子们有一些落差。朱媛媛也坐到了孩子们的餐桌上,还时不时的把自己碗里的菜拨给他们。这时候,餐桌上也没有了“朱老师”,只有“媛媛姐”。吃完饭是午休时间,学生们由教官带回宿舍休息。朱媛媛就在办公室里打了个盹。
15时20分,复课集训依然进行。朱媛媛把一名学生叫到一边。她说,几天前,这名学生报到时哭过。这是名性格比较柔弱的学生,在原学校有些厌学、沉迷上网,纪律观念不强,曾因上课与老师发生冲突,经家长申请来到这里。“其实是个很不错的小伙子,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在这里比较听话。他说,等高中毕业了他想去当兵。”
他俩聊了一个多小时,小伙子伤心的原因也被朱媛媛弄清楚了。小伙子“恋爱”了,因为一进来就是半年,除了能和自己家长通上电话,再也就没有其他的联系。他怕“小女朋友”在外面会跟他“分手”。朱媛媛说,这所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半个心理咨询师,如何做好孩子们的心理疏导是他们矫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别看他们在外面脾气暴躁、顶撞家长老师,其实,他们的内心都是很脆弱的。行为矫治说到底就是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吃过晚饭,是晚自习时间。虽然是“自由学习”,但是值班老师和班主任老师都得到堂。
在新安学校有个规矩,班里当月过生日的学生,会得到全班同学的祝福和庆祝。“这些需要进行行为矫治的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集中表现就是亲情缺失。我们学校要做的,就是要不停的营造家庭氛围、亲情氛围来填补这种缺失,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他们正确认识和适应不同家庭环境的能力。”新安学校心理咨询师程麟茜介绍。
这个月,2班有两个学生过生日,朱媛媛给他们买了蛋糕,全班同学一起庆祝。19时,晚会正式开始,一曲生日歌、一堆祝福、许个心愿,好不热闹。孩子们说,在家里从来没有这么过过。切蛋糕了,开心的时刻来了,放开手脚的孩子们,不约而同的蛋糕抹到了“媛媛姐”的脸上,笑的那个灿烂……
21时,晚自习下课。孩子们列队被教官带回宿舍。朱媛媛也跟着去,这几天天气变化大,她想去看看孩子们的被褥。在这个学校里,一个老师就是半个娘(爹)。
忙完这一切,已是21时40分,学生宿舍已于21时30分熄灯。校园里一片寂静,朱媛媛一个人走在路灯下,她说想给女儿打个电话,不过,她肯定也睡了。“她今年3岁,跟着爸爸在桃源生活,我想今年把她接到市里来……”
(转自《常德晚报》记者 谭明/文 刘颂/图 通讯员 刘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