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队伍建设 >> 政法风采 >> 详细内容

【今天我当班】他在病榻边办理遗嘱公证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19-03-06 16:43:03 【字体:

公证员胡翔玮坚守初心为民服务

2月26日19时,常德市德城公证处公证员胡翔玮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抱起不到2岁的孩子,这一刻他由衷感到幸福。

简单事项“最多跑一次”

随着公众法律意识提高,德城公证处的便民措施越来越多,这里每天人来人往。

早上8时45分,公证处刚开门,一对父子走了进来。询问后得知,儿子在常德买了房,因特殊原因准备去外地务工,便委托父亲为他办理后续事宜。20分钟后,胡翔玮办好了所有公证手续,他将一些材料交到当事人手中,叮嘱“下午会将公证书按照地址免费邮寄给你,请注意查收”。

“对于涉及民生领域、时效性强,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无争议的公证事项,实行‘最多跑一次’机制。” 胡翔玮告诉记者,只要申请材料齐全、真实,符合法定受理条件,便要做到流程更简、监管更严、服务更优。同时根据公证事项审查核实难易程度、信息化共享条件、人员配备情况、地域特点等因素,优化公证的申请、受理、审批和出证流程,明确不同类型公证业务能够做到最快办结时限。

胡翔玮说,2012年时,公证处一年办理的业务也就3000来件,如今年办理量已达7000多件。过去,办理的事项大多是委托、涉外等简单公证事项,现在更多的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证据保全、维护个人利益的电子数据保全等以及其他金融合同、遗嘱、财产约定等各类事项。

为病榻上的老人公证遗嘱

70岁的马某身患癌症晚期,与现任妻子系再婚夫妻,2人结婚30年,积攒下了一套房产。老人病重期间,马某与前妻所生女儿扬言这套房产以后必须归她。害怕死后女儿与现任妻子为财产起冲突,老人忧心忡忡。

得知公证处可办理遗嘱公证,老人委托亲属向公证处咨询。公证处为其开辟绿色通道,指派胡翔玮、高子涵前往医院为老人承办遗嘱公证。

遗嘱公证必须确认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清楚表达真实想法,公证过程时间较长,而老人的病情时好时坏。为了确保过程公平公正,胡翔玮找到主治医生了解情况。

在医生建议下,这起遗嘱公证要到下午4时才能正式开始。胡翔玮打开电脑,连接上打印机、便携式身份证阅读器、指纹采取仪,调整好摄影机位置,向老人详细询问情况,确认其具备设立遗嘱的民事行为能力后,在公证业务系统上受理了老人的公证申请。

接下来是遗嘱公证最关键的时候,摄像机全程录像,胡翔玮和另一名公证员要和立遗嘱人进行2对1的私密交谈,其他人均需回避。“主要是为了让立遗嘱人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不受胁迫、诱导等干扰。”

1个半小时后,胡翔玮根据老人的意愿为其撰写了遗嘱。老人在遗嘱上签名按捺指印后,如释重负:“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可以安心了。”

守护当事人的希望

“后续审核通过后,便可发放公证书了。” 胡翔玮表示,考虑老百姓办证的实际需要,公证处推行公证预约办证服务,特殊情况下,休息日和节假日会根据当事人的要求预约办证。“对70岁以上的老人和体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办理。对年老、残疾、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公证服务。”

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对公证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胡翔玮说:“在琐碎、繁忙中坚守基层一线,把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无愧于公心持正、服务民生的一名普通公证员的初心。”

                                                                                                      (转自《法制周报》  记者 罗霞 通讯员 彭晖)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