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队伍建设 >> 政法风采 >> 详细内容

从陈燕萍看法官之德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10-02-02 09:32:42 【字体:

  连日来,一名基层普通法官陈燕萍同志的事迹正在全国传扬,令人热泪盈动,从村民百姓到共和国首席大法官,无不动情称赞。同样是法官,有人却因贪污、受贿而受审,成为背叛廉洁、正义的阶下囚。两相对比,使人感慨良多: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深思的“不等式”啊!有人成了共和国司法史上的耻辱,而有人却成为全国法官学习的榜样、群众视之为亲人的好法官。从陈燕萍看法官之德,思考分析这样一个“不等式”,警醒多多、启迪多多。 

    心系百姓,百姓才能把她(他)举得很高很高。陈燕萍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官位的高低和获得金钱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评价和口碑,在于人民群众把你放在什么位置,而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价,必须心里装着老百姓,把百姓当亲人,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面对孤苦的少女,她是慈祥的母亲”、“面对委屈的老人,她是孝顺的女儿”、“面对烦恼的当事人,她是真诚的姐妹”。这样一个个细微而感人至深的故事仅仅是陈燕萍同志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试想,没有对孩子真心的爱,怎能换来“妈妈”的称呼;没有对老人真心的孝,怎能换来“好闺女”的称赞;没有对他人真心的关心和体谅,怎能换来他人“今后我都听你的”的表白!人民群众把陈燕萍举得很高很高,是因为陈燕萍法官具有妈妈、闺女、姐妹的情怀!反观有的人,为贪欲而折腰,不惜丧失法官的气节;为利欲而熏心,哪里还有做人的廉耻!这样的人,心里怎么会有人民群众,怎能不被人民群众抛弃!

    坚守道德,道德才能使人生光彩夺目。任何一个先进人物都是道德的楷模,陈燕萍同志是这一论断最具有说服力的注脚。陈燕萍同志有常人之德:面对失去妈妈的儿童和丧失儿女的孤苦老人,她时常泪流满面;面对断指的孩子,她像母亲一样心疼,热泪盈眶;面对不愿孝敬老人的儿女,她像常人一样辛酸不已、厉声责问。这些常人之德使陈燕萍可亲、可近、可爱,常人之德体现着陈燕萍同志对百姓具体真实之爱,人民群众需要这样体贴人、理解人、有常人道德情怀的法官。常人之德使陈燕萍同志成为百姓的自家人。

    陈燕萍更有法官之德:面对丈夫的说情,她毫不犹豫地依法判决丈夫的朋友败诉,这是法官正义之德;为将传票当面送达当事人,她经常晚上送达,为执行判决,她住小店、坐大车、吃方便面,不用当事人一分钱,这是法官尽职之德;21年的法官生涯中从没收过当事人一件礼品,百姓异口同声说她硬气,这是法官廉洁之德。法官之德使陈燕萍同志可敬、可赞、可信,这是一种大爱,是厚德,大爱无声,厚德则载物。法官之德是大德,它是法官使命的灵魂、职责的核心。

    人民群众更需要这种法官之德,通过打官司来感受陈燕萍同志常人之德、具体之爱的毕竟是少数人,但是法官之德却能给每一个人提供强有力的无处不在的司法保障,这种司法保障更能够快速地推动社会和谐、科学发展、人民幸福。法官之德使陈燕萍同志的人生熠熠生辉,使她成为了人民群众真正信赖的公家人。“我要陈法官审我的案子,她审,输了我也服。”而有的人,收受他人钱财,没有了法官之德;作风败坏,没有了常人之德,没有道德的人生怎能会有好下场!

    陈燕萍同志的事迹还让我们想到了更多。一段时期以来,从基层人民法庭到最高审判机关都是一片喊忙声,去基层调研,到上面看看,大家都在高负荷运转,紧张又繁忙。另一方面,案子数量总在增加,人民群众的怨气似乎也在增长,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凸现。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从陈燕萍同志“3000多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的业绩中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心系百姓,为民司法。

    如何能够像陈燕萍同志那样戒除浮躁,潜心于日常的每一件工作,做理想信念的坚定执行者,做为民司法、廉洁公正的忠诚实践者,做社会矛盾的真心化解者,从陈燕萍同志身上汲取工作方法的智慧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格,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更为重要的问题。(高 皋)

(转自新华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