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队伍建设 >> 政法风采 >> 详细内容

人民群众的贴心民警沈国初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14-09-05 11:02:18 【字体:

  “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交通警察,是老百姓纳税养育了我,老百姓认可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沈国初

以爱岗为荣,26年站出了“爱民斑马线”

     1987年底,沈国初从部队转业,成为了一名交警,在马路上一站就是26年。

  他的工作岗位在常德市繁华路段,管段内有两所中、小学,每到上学、放学高峰期,就有数千名学生横过斑马线。

  20088月30,是北正街小学开学报名的第一天,雨下个不停。沈国初穿着雨衣站在斑马线上不停地指挥车辆,让学生顺利通过斑马线。突然,一辆小汽车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冲了过来,一名小学生吓呆了,站在马路中间不知道怎么办。危急时刻,他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力推开学生!学生获救了,他却滑倒在地,手、脚都被擦伤。路边的行人赶紧跑过来扶起他,要送他去医院。他看到雨越下越大、道路旁还有不少学生等着过马路,便忍着伤痛,又继续护送学生平安穿过马路。

  像这样的场景也不止一两次。他把这里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在学生到校前半个小时上班,等学生都放学离开了,他才下班回家。

  这些年来,他与北正街小学的师生和学生家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热天执勤时,有的家长递给他纸巾擦汗,有的家长送水来为他解渴。他护送过的学生,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成家后又把自己的孩子放心地交到沈国初手里。他坚守的斑马线,被老百姓称为“爱民斑马线”。

以工作为重,铸就了“三三工作法”

  交警站在马路上,就要维护交通秩序,纠正和处罚交通违法行为。在长期的路面执勤执法中,沈国初创造了“三不原则”、纠违“三步法”、“三心工作法”,“三个三工作法”贯穿了以人为本“巧”执法的执法理念,在全省交警系统全面推广,这些年,他处理交通违法行为10万余起,但没有一起被投诉。

  在纠正交通违法行为时,有的驾驶员在驾驶证里夹钱,还有送烟的、请客吃饭的,他都一律婉言谢绝。2003年8月的一天,他在战备桥路口执勤时,见一辆外地货车突然在路口违法变更车道,便示意货车司机靠边停车,接受检查。外地驾驶员掏出驾驶证的同时,在里面夹了100元钱。他严肃地批评了驾驶员的做法。看驾驶员认错态度较好,违法行为轻微,便将驾驶证和钱都交还给了他,并详细告知了司机要去地方的路线。

以百姓为天,被誉为“草根英雄”

  沈国初常说:“为群众办好事,不要等别人找上门来,而要主动发现群众的困难。要动眼、动嘴、动脚,更重要的是动心,动真心。”也许,在妻子面前,他够不上是一个好丈夫;在女儿面前,他够不上是一个好父亲。但是在这位今年79岁的唐百娥老人眼里,他是助人为乐的好警察。

   2012年端午节当天,沈国初提着棕子等食品第11次来到唐百娥老人家,与她共度端午节。

  当年79岁的唐百娥老人住在武陵区健民巷社区,老伴已经去世,54岁的儿子樊建国6年前又突发中风而造成偏瘫,一间低矮阴暗的偏房、两张木板床和桌椅、简陋的锅灶,就是母子俩相依为命的全部家当,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低保和左邻右舍的救济。他了解到了唐百娥家的情况,将其作为长期扶助对象,结下这门“穷亲”。

  他先后十多次前往唐百娥老人住处,为老人送上零花钱、大米、面条、食油等物资,要么和老人坐在一起像母子一样地拉家常,要么清扫地板,整理衣物,要么买菜买肉,生火做饭。在这对母子眼里,他的每次到来,就像自己的亲人回家一样,显得温馨,感到亲切。

  26年来他写就的“爱民故事”3000多个,收到群众表扬信、锦旗300余次。他的爱民情怀,点亮了和谐社会的引航灯,被社会各界誉为“平民模范”、“草根英雄”、“常德一宝”。

(常德交警支队  牟建平 陈自德)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