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调解到基层 呕心沥血献真情
—记石门县司法局楚江司法所熊湘萍
熊湘萍,女,土家族,现年48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律师,石门县楚江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楚江派出所人民调解员。10多年来,她对工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竭尽全力履行了一个人民调解员的神圣职责。
2007年,楚江镇在全县率先成立了警司联调工作室,熊湘萍是这里首席调解员。7年来,她调处的纠纷达400多件,平均每年都在50起以上,最多时达85件。调解率100%,成功率达99%,做到了调解及时,双方满意,案结事了。这些年来,因为工作辛苦,体力透支,她先后患上了胰腺炎、糖尿病、神经官能症和子宫肿瘤。2010年下半年,体检发现肿瘤后,她一年内先后三次在湘雅医院进行了子宫切除手术。出院后,尽管因身患糖尿病导致伤口不易愈合,她还是克服困难,带病坚持工作在人民调解第一线。
公正为民,遗留纠纷化干戈
在调解工作中,她始终秉持依法公正的原则,追求情、理、法的和谐结合,真诚关注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作为一名调解员,仅靠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本领搞调解工作,未免生硬,如果辅以情义,更能让当事人口服心服,最终达到良好的调解效果。她始终认为,不管多么复杂的疑难纠纷,不管矛盾有多么尖锐,只要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原则,带着感情调解,切实维护当事人双方合法利益,找准情、理、法的结合点,干戈也会化玉帛。
楚江镇渫阳居委会居民邓某平、邓某松兄弟俩的矛盾纠纷,曾经是居委会干部头痛的事情,纠纷之激烈、频繁,一度使居委会无法开展正常工作,也是居委会几年来久调未结的案件。矛盾的起因是早些年哥哥邓某平家由于家庭人员较多,生活一度出现困难,弟弟邓某松便把自家多余的田地给哥哥栽种,后来邓某平家境好转,在邓某松修屋时给其借了1.5万元钱。可是借了多年,邓某松从不提还钱的事。2012年春节期间,邓某松的女儿订婚,接邓某平吃饭,席间邓某松借着醉意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导致兄弟俩当场发生冲突,关系陡然降温,双方矛盾激化。2012年两家多次发生肢体冲突,邓某松把嫂子打伤住了院,邓某平气愤之极,在弟弟家拧开液化汽瓶要点燃后与其家人同归于尽。幸好有居委会干部制止才没造成严重后果。兄弟俩矛盾如不及时调解好,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居委会干部的一块心病。今年三月,居委会干部想到了警司联调室,专门到警司联调室反映了这一情况,熊湘萍接待后马上决定分三步解决该矛盾。第一步:走访邻里,弄清兄弟产生矛盾的前因后果;第二步: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听取邓氏兄弟的情况介绍及各自的想法、要求。由于她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所以在与邓氏兄弟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情实意感动了他们,让他们深知兄弟之情比金钱更重要,并适时宣讲法律知识。通过耐心细致地工作,兄弟二人均有悔意。哥哥提出只收回1.5万元借款,其它不予追究;弟弟愿意还钱,租田一事不再计较。有了这个结果,熊湘萍马上实施第三步:在镇综治办领导、居委会领导和群众代表在场的情况下,邓某平、邓某松双方坐在一起各自开展自我批评,都只讲自己的问题,说着说着兄弟俩都笑了。这起险出人命的矛盾就此化解。
“情义”调解,矛盾鸿沟变通衢
调解不是做决定下命令,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摆架子,不能对当事人发号施令,那样只会把事情搞糟,把矛盾激化。熊湘萍从事调解多年,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每次调解矛盾纠纷,群众都很尊重她,她也从内心深处告诫自己:自己是群众纠纷的“灭火器”,利益的维护者,只有把自己摆在当事人双方的位置,做当事人的帮手,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讲事实,摆道理,出主意,想办法,才能得到当事人的心理认同和理解,才能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
楚江镇龙凤社区居委会居民项某周、项某易兄弟俩父母早年遗留有五分宅基地,为争公路边的地基,兄弟俩打架、吵闹持续8年之久,影响到两家几代人关系不和。由于当事人羞于“家丑”,不愿组织出面调解,因而矛盾越来越深。熊湘萍了解到情况后,决定主动干预,制止事情继续恶化。于是,她利用节假日先后10多次驱车前往龙凤社区进行走访,每次都与项某周、项某易见面座谈、拉家常,在做了大量前期调查和充分准备后,她和社区干部一起约请项氏兄弟进行调解,通过她的真心坦诚,耐心说服,半天时间调解成功,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握手言和。湖南卫视“乡村直通车”栏目组的记者,对调解进行全程录像,并以《面积与面子》为题播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一个积压了8年之久的不安定隐患被成功消除。
尽心尽力,不畏病痛解民忧
调解员的工作繁杂艰苦,要处理好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不仅需要付出脑力的辛苦,还要付出体力的艰辛,纠纷发生之日,就是群众利益需要维护之时。作为调解员,纠纷就是命令,只能及时化解,不能推诿拖延。否则,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升级,造成严重后果,损害群众利益。
2011年9月底的一天晚上10点钟,也是她在湘雅医院进行第二次子宫切除术后不久,楚江派出所值班民警给她打来电话说:“熊律师,观山停车场一大型货车装运的货物在卸货时,将停车场管理人员熊某砸成重伤,现已送医院开颅抢救,其家属纠集了许多人要封停车场的大门,你能不能参加这起纠纷的调处?”接到电话,熊湘萍顾不上刀口仍未愈合的病体,马上要爱人开车送她到现场。看到熊湘萍来了,伤者的家属和亲友声音更大,闹得更凶,扬言要打人、要扣车、要封停车场的大门。现场气氛十分紧张,矛盾一触即发。熊湘萍见人多嘴杂,不利调解,加之自己的身体也禁不住折腾,于是她要家属推选代表与她对话。推选出来的代表们都认识熊湘萍,也都知道她动了手术,于是,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熊湘萍抓住时机,晓以利害。最后,一场一触即发的矛盾不到1个小时便得以平息,停车场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她虽不是威严的法官,也不是勇敢的警察,但同样肩负着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弱者维护权益的社会重任,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是她的阵地,哪里需要法律的维护,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用真情和汗水唱响了人民调解员司法为民的主旋律。
(石门县司法局 陈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