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里的法律迷思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宁浩的电影《无人区》里人与人性的博弈,从一种名为隼的珍禽开始。小有名气的西部律师潘肖不远千里,为盗猎隼的头目出庭辩护,使其开释。随后,潘肖独自驾驶盗猎头目抵押给他的汽车穿越无人区,等待他的,是盗猎头目派出的杀手,沙漠公路深处的黑店,不期而遇的货车司机,以及一场接一场为了生存、金钱而发生的妥协、欺骗、敲诈、车祸、殴打、杀戮……,种种你能想象和不能想象的争斗,在狂沙飞舞,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反复上演。一切仿佛回到了蛮荒时代,暴力才是权威和规则。
无人区里不一定没有人,但缺少规则。潘肖在结束辩护,进入无人区之前,他面对的世界是有规则的。因为在他挑衅了公路卡口的警察(也是法庭上的检方证人)之后,警察恼怒的跟他说:我要不是警察,我就揍死你。潘肖没有被揍,说明规则在起作用。然而,在无人区的沙漠公路上,被货车司机打了一巴掌后,好斗的潘律师说了一句“我要让你知道这一巴掌有多贵”,拿出手机准备报警。此时,规则失效了,因为这里——无人区——没有通讯信号,没有警察,没有维护秩序的人会来帮助他。在这里,强权即公理,暴力即规则。被现代文明耳濡目染,熏陶得温文尔雅的律师潘肖在一瞬间体会到了丛林法则的可怕。
制定、遵守、执行规则都是需要高额成本的,在人烟稀少的荒漠之中更是如此。“进入500公里无人区,请谨慎驾驶”,沙漠公路边的警示牌,一方面是在警告旅行者要慎重,另一方面,则表征着无人区规则执行(执法)之难——通讯困难、交通遥远、环境恶劣、人手有限,一旦旅行者陷入困境,得到及时救援的机会微乎其微。执法如此之难,那么违法的成本就可忽略不计。无人区变成了各路心怀鬼胎的江湖角色的天堂,盗猎分子、杀手、倒卖汽油的货车司机、黑店老板、失足妇女,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或从自然中猎取利益,或从过路者身上诈取利益。潘肖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闯入的倒霉蛋。
导演试图用“两只猴子”的寓言告诉观众当规则缺失或失效的情形下,人们该如何自我救赎。故事说,一只猴子去吃桃子,总有被老虎吃掉的危险,两只猴子发现了一种方法,只要是我们两个结成一个团队,一个放哨,一个摘桃子,老虎来了两个人就都可以跑掉,又都能吃到桃子。但是在这个情况之下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树上那只猴子要懂得不要把桃子都吃光,要留一半给同伴,树下的那只猴子要知道饿死也得先站岗,要先让上面的猴子吃。
电影旁白是这样说的,故事也是这样发展的。潘肖在从文明社会瞬间坠入丛林世界后,被各种尔虞我诈、暴力倾轧逼迫得走投无路,向盗猎头目妥协,也准备向丛林法则妥协,然而仍免不了被盗猎头目关在车里用汽车尾气毒杀。危急关头,舞女娇娇扮演了第一只猴子,用一只打火机巧妙的令他死里逃生,并被警察救起。而娇娇却被盗猎头目掳走,命悬一线。心底仅存的良知,让潘肖决定做第二只猴子,明知敌众我寡,仍单骑奔赴二道梁子救援娇娇。最后时刻,潘肖毅然牺牲自我,引爆货车与盗猎头目同归于尽,让第一只猴子——娇娇生存下来。潘肖用牺牲自我的方式,表明他与盗猎头目的不同——他是有底线的,有道德的,他是人,盗猎分子则不然。导演用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方式告诉观众:只有利他才能产生社会。也就是说,人内心强大的道德力量,才是驱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然而,回顾故事我们会发现这种叙事逻辑的缺陷所在,这种回顾产生的思考会让人不安。警察之所有没有揍潘肖,绝非因为警察道德情操高尚,是因为法律禁止他作出那样的行为。货车司机之所以对潘肖拳脚相加,也绝非因为他们道德低下(后来,货车司机要娇娇到车上拿医药包救潘肖就是明证),而是因为多年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相信无人区里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再信守法律,变得无法无天。当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都不再有力量。潘肖和娇娇的互相救赎,是规则失范情形下,凭借道德勇气而开展的私力救济。他们救赎的是个人,不是整个无人区。这场代价巨大、后果惨烈的私力救济带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高尚和重要,更重要的是规则失范的可怕,法律秩序的必要和珍贵。
所以,无人区里,缺少的不是道德,而是法律。
(戴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