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队伍建设 >> 政法风采 >> 详细内容

以民政之弦 奏惠民华章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10-09-09 11:31:34 【字体:

    ——津市市民政局创先争优保民生纪实
 
 
  时光荏苒,弹指挥间。如果我们将历史作一个定格,再把津市民政事业的发展进行特写放大,展示给我们的是一道道春风化雨润民生的绚丽风景。这是一个被历史检验、让人民受益的多元探索历程,津市市民政局举创先争优大旗,用自加压力、负重探索的民政之弦,弹奏出了“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的惠民华章,实现了群众都说好、百姓都满意的保障民生目标。《中国社会报》先后用三个头版头条推介津市民政模式,国家、省、市报刊30多次报道津市民政工作经验,津市民政一跃成为了全国民政系统的一面旗帜。

  负重之弦:“普惠民政”载民生

  津市市民政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负重奋进的升腾过程。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回溯8年,那是津市民政人记忆深刻的一个“时间定格”。津市市委、市政府推进的公有企业、农村税费、事业单位、行政机构、街道体制等5大改革,如浪推潮涌般扑面而来,把津市市民政局历史性地推到了改革的前沿。改革中,面对万名企业下岗失业群体的生活保障、万名离退休群体的社会服务、万名城建拆迁群体的住房救助、万名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权益维护等4大诉求,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亚林在党组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民生保障高于天、大于地、重如山,津市民政人唯有主动承载起改革过程中保障民生的重任,才能无愧于市委、政府的要求,无愧于津市26万人民的期待。

  此后,局党组按照大民政、大民生、大保障的创新思路,提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津市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暂行办法》、《津市市特大自然灾害抗灾救灾应急预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最低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津市市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社会救助文件,借力构建起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救灾减灾、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为辅助,以经常性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普惠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通过破解一系列民生保障难题,让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恩泽到了每一个弱势群众。

  破解了贫困户生活保障难题。采取应保尽保、全面覆盖的负重举措,将全市6479户11858名特困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通过不断扩面、有序保障,将5000失地农转非群众的生活全部纳入了低保;通过构建半小时生活保障圈,共建立社区低保超市23个,长期为弱势群体提供及时、便利、有序的无偿援助。

  破解了特困家庭子女读书难题。主要采取政策倾斜保障,对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民政倾斜救助,对大、中专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贫困助学补贴;社会倾斜捐助,通过慈善总会组织社会各界开展“点燃希望”牵手助学。5年来,共筹集助学资金1000多万元,救助贫困学生20000多人次,确保了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破解了大病致贫返贫健康保险难题。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按照“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共资助12343名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528名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仅2009年累计医疗救助15486人次,救助金额250.76万元。面对医保惠民举措,不少农民高兴地说:“一人生病千家帮,一年20元保健康。”同时,津市市民政局还对贫困居民的小病医疗问题也给予了机制化的关爱,全市共建立慈善药店5家、慈善医院2家,对低保对象提供医药、医疗的优质、优价等优惠服务,形成了完整的城乡特困群体医疗救助体系。

  克难之弦:“应急民政”保民生

  打开记忆,回望2008,留给津市民政人的是太多太多的牵挂……1月,本该属于北方特有的冰雪封冻,却奇迹般地笼罩在了南方。那段时间,人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与无情;那段时间,百姓承受了天灾带来的惊慌与无奈。是津市民政人在第一时间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在第一时间把全市人民的爱心连到灾区!灾后,津市民政局迅速启动倒房重建,短期内全部完成了72户倒房户重建。四川赈灾期间,全市共收到社会各界慈善捐款捐物共计170万元,向地震灾区献出了津市人民的一片爱心。

  兵无常势,灾无常态。面对特大自然灾害在人们心底留下不可磨灭的痛心记忆,津市民政局把功夫下在防御上,把工作做在灾害前。该局先后制定出台了《津市市防汛、抗旱、勘灾救灾工作方案》、《津市市民政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津市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方案》、《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一套科学应急预案,对每一个水库、山塘、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势低洼等易受灾出险区域均实行“无缝对接”。

  民政局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添置了帐篷、棉被等救灾设施,每年都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进行防灾减灾紧急转移演练。只要灾害来临,市救灾指挥中心便立刻通过电视台公告、手机短信、干部下乡入村发放宣传资料等办法,提前告知全市人民可能面临的灾害,提醒群众提前做好人员和财产转移准备,落实好防大灾的各项准备措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拼搏之弦:“项目民政”托民生

  保障民生,重在经济基础,贵在项目保障。

  津市民政局党组按照“没有项目的大引进,就没有民政的大发展”的共识,以一种时不我待、夜不成寐、食不甘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上抓项目对接,外抓招商引资,其惠民之心如涓涓细流,汇成了情暖澧水的长河。

  民生项目建设是民政工作的“硬指标”。津市民政局将民生项目建设当作保障民生的命脉来抓,近年来共实施50万元以上民生项目60多个,惠及群众上万人,民政基础身强体健。

  “梳妆”社区,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市委、市政府组织3-10个市直单位联系一个社区,共驻共建社区平台,先后融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23个一流的社区服务平台,每个社区办公面积都在300平方米以上,使社区平台成为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最漂亮的建筑。所有社区都建有社区党校、市民文明学校、人口计生学校“三校”;配有电话机、电视机、影碟机、计算机“四机”;建有党建栏、科普栏、法制栏、服务栏、公开栏“五栏”;设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居民服务室、警务室、阅览室、微机室“六室”,实现了居民办事不出社区,服务需求不出家门,津市一跃成为了湖南省“创建和谐社区示范城市”。

  倾心而动,社会保障建设成绩斐然。为了不让农村“五保”变成“无保”,市政府制定了“三为主、三结合”的政策措施,即集中供养为主,与分散供养结合;政府投入为主,与多元投入结合;乡镇管理为主,与条条管理结合的办法,共多途径筹措资金近10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10个乡镇、街道敬老院和5个村五保之家。另外,还通过整合城市社会资源,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投资1500多万元,兴办养老机构15家、养老服务机构26家,提供养老床位810个,对养老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目前,津市已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83人,集中供养率已达29%,2007年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县市”。

  全力以赴,城乡安居工程捷报频传。为了解决工业园区大开发、旧城大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万名市民大动迁带来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市委、市政府通过整合领导资源、政策资源、财政资源,采取地产置换,启动社区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成片开发建设;通过资本营运,启动社区特困弱势群体“黑瓦屋”滚动改造建设;通过货币转换,解决社区廉租房建设社会资金投入的保障问题;通过租赁补贴,探索以统筹社会资源为主的社区廉租房市场化路径。近两年来已投入5000多万元建社区廉租房916套,共计59100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对社区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应保尽保”。为了解决农村灾害重建及危房改造,津市民政局在平均每年改造70户的基础上,今年又穷尽办法挤进国家西部农村危房改造笼子,使农村安居工程的规模扩大到了300户,为群众争取到了更多的实惠。

  奋起之弦:“文化民政”泽民生

  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妖艳,津市民政因民政文化而跨越发展。走进民政局机关,处处是文化的氛围,人人是文明的形象,津市民政文化犹如满眼春色,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温馨感觉。

  在民政机关大楼,“仁慈博爱,良知责任,行善积德”的民政文化理念;“情系民众、关注民生,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帮民解愁、为政分忧”的民政文化宗旨;“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埋头苦干、务实高效,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民政文化精神;“工作职责调明,工作目标调高,工作措施调硬,工作机制调顺,工作纪律调严强化”的民政文化保证,公示在墙面上,导向在视野中,强化在氛围里。

  民政文化的模式,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融入到了推进民政工作的变革实践之中。民政党员干部“帮联”工作法,是津市民政文化实践的品牌项目。这一项目通过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帮办、股室联办、干部联助乡镇、街道民政工作,让民政系统干部职工三分之一的时间轮流深入乡镇、街道和村居,协助乡镇、街道民政办开展勘灾救灾、灾后重建、社会救助、低线保障、民政优抚、五保供养、居民自治建设等工作;乡镇街道一级,普遍建立民政工作纳入机关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共管机制,实行一名干部联系一个村居的民政工作,帮扶一名特困家庭;村居一级,每个村(居)明确了一名民政工作联络员,负责民政的日常具体工作。这一工作法在把干部推向民政一线的同时,实现了保证民生“零距离”服务、“零等待”帮困。

  民政文化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工作,更是情暖万家的阳光惠民行动。津市民政局党组在民政系统干部职工中开展“三联三保”主题实践活动,实行干部职工联社区,保证低保提标;联灾区,保证救灾提速;联优抚,保证救助提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确保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15元,达到163元;农村低保扩面,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10元,达到66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确保灾区受灾群众在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启动了300户农村无(危)房户改造工程;确保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无缝覆盖”,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住房、生活、医疗等一批实际困难。(通讯员 张明焕 )

             (转自2010年9月8日《常德日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