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三心”苦亦乐
——石门县司法局刘宇庆同志先进事迹
石门县司法局磨市司法所所长刘宇庆,19岁从常德农校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已有20年的工作经历。20年间,他扎根石门西北山区18年,每到一处,都会受到党委政府和山区老百姓的高度赞扬。2007年,他受到县政府嘉奖,并被常德市司法局评为“专项维稳活动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并记三等功一次;2010年4月,又被团省委等十三家单位评为“第六届湖南省青年杰出卫士”,前不久还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一颗公心,扎根山区不言苦
“刘宇庆这个年轻伢儿,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心为公。”王观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俺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条件变了,几个人为公事出门不租个车?可他呢?到县城坐公交就不说了,连下村,多半时间也是靠步行。”
“我给刘宇庆八个字的评价:对党忠心,为民诚心。”南岳寺村党支部书记郑明华说:“你看他一个县城边上的小伙子,在山区一呆就是快二十年,从来没见他埋怨过一个字,对老百姓也是有求必应。”
“说实话,现在这个时代,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已经很少……”镇水管站站长陈家柏说:“司法所的法律服务,按规定是可以收服务费的,像他这样到处服务从来不收一分钱的,你再去找几个给我看看?”
在磨市镇,赞扬刘宇庆的实在太多。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赞扬他的时候,总会拿出一两件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就是在众口一词有根有据的赞扬声中,笔者相信了刘宇庆自己毫不含糊的感叹:“我是公家人,理所当然要把心交给公家。”
“把心交给公家”,这就是刘宇庆所指的“公心”,也是他工作20年来的第一原则。
“把心交给公家”的第一表现,就是绝对服从安排。从他的工作简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1991年毕业分配到全县最偏远的乡镇——当时的磨市区九伙坪乡工作;1996年调任磨市司法所所长;2000年调县司法局工作两个月后,调任新关镇司法所所长;2002年4月再上西北山区,先后任所街、雁池司法所所长;2006年3月,再次回到曾经工作多年的磨市镇,一呆又是5年。
如果说,毕业分配时走进大山是因为自己没有门路,但后来已经进了城,因为工作需要又回到了基层,这难道不是绝对服从安排吗?
“把心交给公家”,除了服从之外,就是“用心办公家的事”。远的不说,就说再次调进磨市镇之后的这5年。有档案记载,这5年里,刘宇庆和他所里的另一名同事一道,调节各类纠纷就达500多件,平均每年100多件,每3天一件!
我们且不说工作难度,只要算算工作量就已经足够了。这几年,移民是磨市镇的首要工作。在这里,早有这样一种共识:从镇党委政府领导到一般移民干部,从支、村两委成员到普通移民百姓,那里有移民纠纷,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刘宇庆,刘宇庆也从不推辞。正因为此,人们送了这个司法所长一系列的雅号:比如“磨市镇的公家人”、“移民的公家人”……
有工作日记为证,这5年间,刘宇庆每年的休息时间不超过20天。2006年4月至7月,正是该镇邓坪村集中移民期,刘宇庆整整4个月没有回过一次位于县城的家。这4个月里,仅邓坪村记录在案的纠纷就达37件;2007年春节假期,刘宇庆也因为一桩人命纠纷,不得不留在磨市镇的乡村里……
满腔爱心,服务百姓不言累
刘宇庆说:“司法调解必须有爱心。这种爱心,就是要把自己看成当事人,把当事人看成亲人。做到了这一点,无论调解过程怎么曲折,到最后别人总会理解。”
因为“爱心”,4个日夜没办法合眼,他坚持住了。2008年6月的一天,南岳寺村一小学生溺水身亡,为了化解家长与学校的矛盾,他一扎进去就是两个日夜。正想脱下一身臭气熏天的衣服睡一觉,一桩“喝农药致死”的纠纷打破了他的计划,又是两个日夜的折腾。连续4日4夜不合眼,是他的精力旺盛吗?去第二起纠纷的农户家里要爬一个小山坡,不到400米,他歇了5次……直至连续两起纠纷彻底化解后,他倒头就是鼾声,一觉睡了整整一日一夜。
因为“爱心”,面对各种委屈,他也会一笑了之。有一回,在移民现场调解纠纷时,有位不明就里的百姓,怒气冲冲抢走了他刚刚端到手中的饭碗,还加一句“要吃也得我们先吃!”一旁有人想来说句公道话,刘宇庆一个笑脸:“没事,让他先吃吧。”
因为“爱心”,面对再难的纠纷,他坚信坚持就是胜利。2008年7月30日,磨市镇发生过一起两死四伤的矿山事故。经过他一个多月的努力后,事主双方原本已经达成协议,连调解协议也签了。可谁知道,就在肇事方按协议送钱上门兑现赔偿金时,有位重伤者突然反悔,理由是14万元的赔偿金少了,甚至一口咬定是刘宇庆强迫他在协议上签了字……这下可让刘宇庆懵了。是刘宇庆强迫人家签的字吗?刘宇庆耗尽了心思在为受害者着想,协议签字的前一刻,他还主动打长途电话一字一句念给伤者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听过!
直到一年多的反反复复后,那份赔偿协议终于依法得以履行时,刘宇庆才得到伤者最后一句让他摸不到头脑的话:“俺对你刘司法没有半点意见,你就大人不计小人过……”
刘宇庆会记过吗?不会。也不需要。2006年刚来磨市镇时,有位当事人见面就不分青红皂白:“你管不了我的事,一看你就不是好人!”可好久之后的一天,那位当事人却专门为这句话上门道歉来了:“刘司法,对不起,我现在才明白什么叫日久见人心。”
是啊,这位当事人的一句“日久见人心”,就是刘宇庆在磨市司法所5年的最好回报。
皂市水库移民工作启动后,人们一开始只知道刘宇庆将为7000多磨市移民提供法律服务,但那岂止是法律服务?为了官坪村移民丁吉文家买到满意的安置房,刘宇庆跟随移民干部一次次跑临澧、下澧县,两个多月里跑了近十次,生怕购房协议有半点不周;为充分保护移民利益,刘宇庆5年代写购房协议就达300多份,经司法所成功调解的300多件纠纷中,也没有一件因为调解不到位而带来任何后遗症。时间久了,磨市镇的移民,只要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句话就是:“把刘司法叫来,我就信他。”
是啊,这就是日久见人心。当然,镇党委政府更是与他心心相通。因为他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年终研究办公经费补贴时,全体班子成员异口同声主张不能亏了司法所;社会各界更是处处赞扬刘宇庆,每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织的站所测评,司法所总是排在所有站所最前面……
“我和刘宇庆‘吃草连泥’5年了,这孩子受的累,真让人找不到从哪里开始说起。有时候,旁人都为他承受不住……”这是磨市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党委委员、镇人大主席龚德成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的第一句话。说到这,他长长舒了口气,眼眶居然阵阵发红。然后,望着天花板,眼珠也不敢挪。
从来没见过一个领导评价自己下属时如此动情,又是“孩子”,又是抹眼泪。但是,刘宇庆的累,似乎从来只是留在别人的印象里,自己从来都是以累为乐。
坚守良心,襟怀坦荡不言悔
刘宇庆说,良心,是一个人品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刘宇庆是个有良心的人。2006年到磨市镇司法所报到上班的第二天,他到该镇广场村处理一起移民财产分割的纠纷。该移民户家里条件极差,兄弟两个,只有两件40多平米的土砖房,移民核算出的拆迁补偿为6000多元。尤其是老大家更糟,虽然成家多年,但男主人外出多年了无音讯,女主人金仁玉带着两个10多岁的孩子,要凭分得的房屋补偿款搬迁,简直是天方夜谭。也正因为此,金仁玉无论如何不愿搬——不搬起码还有一件土砖房居住。面对此情此景,刘宇庆哪还只是协调兄弟俩的财产分割?分割协议达成后,他掉头主动去问金仁玉,你还有积蓄吗?金仁玉未吐一字先落泪。
回镇政府的路上,刘宇庆心里怪不是滋味,进门就去找领导反映情况。得知移民拆迁补偿人均不足5000元,可以申请救助性补偿的政策后,他火速帮助金仁玉代写报告,直至救助补偿到位……从此,刘宇庆得了个“编外移民专干”的雅号。
刘宇庆说,良心往往是一种责任。
有对40多岁的夫妻,因为婆媳关系紧张,夫妻俩居然抛下年近古稀的父母,过继给别人当儿子儿媳去了。但是,人可以搬家耕地不能搬家,儿子儿媳的耕地还在父母门前。当儿子儿媳过来种地的时候,父母坚决不让,由此越闹越僵。如果仅仅照搬法律条款,无非儿子儿媳得赡养父母,父母也得允许儿子儿媳耕作。但刘宇庆首先想到的是良心,儿女不赡养父母,良心哪去了?一番责问之后,刘宇庆发话了:父母在生之年,儿子儿媳名下的田地让父母出租给别人栽,收益视同赡养费。儿子儿媳见无理可讲,何况自己过继给别人后有耕地可种,只得把赡养协议签了。如今,只要提起刘宇庆,两位老人就会一口一个“这伢儿的良心真的好”。
刘宇庆说,对弱者讲良心,是因为良心是一种正义。
有个私营企业主,和刘宇庆一直是朋友。可有一次,朋友的企业出了事故,受害者还是外省人。除朋友自己外,许多朋友的朋友纷纷找刘宇庆说情。可刘宇庆唯一想到的是依法。为了表示诚意,他和老板朋友反复讲道理、讲法律,直至最后,老板心甘情愿给付了28万元赔偿,并发自内心对刘宇庆说:“刘所长,我终于相信了良心的分量,今后会把你当更值得信赖的朋友。”
如果说良心上或多或少受到过谴责,那就是刘宇庆对自己的家人。妻子因为没有固定工作,到处打临工。已经7岁的孩子,没人照看是常事。想想,刘宇庆有时会很愧疚,但是他说:没办法,谁让我是党员?谁让我是国家工作人员?
“有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大话’,但我认为是‘实话’。‘大话’、‘实话’连在一起,就成了‘大实话’。就看你是否愿意从内心接受。”刘宇庆最后说。
(孙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