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军人本色
——小记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干警黎昌金
尽管已经脱下军装30余载,但举手投足仍保持标准的军姿:背挺得笔直,目光如炬。
尽管只差6个月就要到60岁正式退休,但仍坚持每天按时上下班,将强戒学员内务卫生管理得纤尘不染。
尽管不少当年的部下成为他的领导,但作为强戒所的奠基人,从不居功自傲,仍能做到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出色。
他就是被干警、学员亲切称呼为“黎伯”的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警察黎昌金。
面对死神的考验 他选择舍身救战友
1956年12月,黎昌金出生在慈利县通津铺镇一个贫困的农家,他是家中11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五。
初中毕业后,他在一家工厂当了4年工人,1976年应征入伍。由于军政素质出色,他很快从同批战友中脱颖而出,当了班长,并调到师教导队担任军事教员。
1979年2月16日,黎昌金所在部队奉命开拔到广西边境,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黎昌金担任代理排长,随部队一道打穿插。一路上,他带领全排冒着枪林弹雨,克服蚊虫叮咬、恶劣天气等诸多困难,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展现了过硬的军事素质,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一天,黎昌金奉命带领全排对一股越南高平之敌进行侦查搜索,当天天气湿热,当全排战士搜索至一个山头时,个个浑身湿透,十分疲乏。黎昌金虽也喘着粗气,却仍警惕观察四周情况,突然,一道尖锐的声音呼啸而至,“不好,是敌人的迫击炮弹!”电光火石间,黎昌金高呼一声“卧倒”,一边将身边发愣的战士扑倒在地。炮弹在身边5米处炸响,黎昌金的背部、臀部、腿部多处被弹片炸伤,而身下的战友却安然无恙。
伤愈归队后,部队要给黎昌金评二等功,但他执意要把这个二等功让给其他的战友,最后只领取了一个三等功。有老乡说他傻,黎昌金深有感触地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踏踏实实地生活就行了。”
面对崭新的岗位 他选择从零开始
1982年元月,在某部担任参谋的黎昌金转业到常德地区公安处工作,1983年市强戒所的前身常德市劳教所成立,他被上级委派到劳教所担任筹建工作。
当时的市劳教所位于西郊朱湖一个废弃的农药厂,到处充斥着刺鼻的农药味,四周是一片乱葬岗,没有办公楼,没有宿舍,几间伸手就可以碰到油毛毡的工棚就是黎昌金和妻子柴爱瑜的家。
创业之初,百废待兴。黎昌金既要当带班干警,又要带领劳教人员搞基建。没有石灰,他坐解放牌货车到临澧新安镇石灰矿,既当采购又当押运,回来成了个“白人”;没有红砖,他坐着手扶拖拉机到临近的丹洲砖厂和万金障砖厂去拉,颠簸得浑身快散架;一个酷暑天,黎昌金在工地上连续工作了4个钟头,突然眼前发黑,连吐几口鲜血。同事和劳教人员连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确认是劳累过度,领导要他休息一周,可他在医院躺了一天后又出现在工地上。
妻子柴爱瑜抱怨说:“哪有你这么拼命做事的,不像个管教干部,倒像个劳改犯!”黎昌金嘿嘿一笑,“俺就是个劳碌命,比起父亲当挑夫,这算啥?”柴爱瑜叹了一口气,只好将一个灌满凉开水的军用水壶递给丈夫,又往他警服口袋里塞了一盒人丹,送他出门。
光阴荏苒,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如今的强戒所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全所实现了智能化监控。看着凝结着自己青春和汗水的一草一木,黎昌金充满了自豪,也充满了不舍。
面对利益的诱惑 他选择初心不改
“我是一名党员,既然穿了这身警服,就要对得起党,对得起头上的国徽。”这是黎昌金参加工作时写在笔记簿上的警示录。这些年来,无论是当劳教警察还是戒毒警察,他不改初心,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还是在市劳教所建设之初,一个砖厂老板找到负责基建的黎昌金,请他帮忙用厂里的砖,并递上两瓶好酒两条好烟。“我选材料只有一个标准,既要质量优价格又要公道。但是你要搞这一套,那就没有商量的余地。”砖厂老板只好收起烟酒,悻悻离去。
担任管教民警时,有个别劳教人员为达到提前解教的目的,指使其家属给黎昌金送礼金红包,请吃请喝,都被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从警30多年来,他先后拒绝劳教人员和强戒人员家属送礼、吃请达数十次。
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影响着家庭。妻子从单位离职后,自己创办了一家IT公司,诚信经营,业界广有口碑。儿子从法国留学归来后,考上了公务员又主动辞职,创办一家中法贸易公司,自食其力。老黎对儿子的选择深感欣慰。
面对桀骜的学员 他选择慈父般的关爱
戒毒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基石。大部分强戒人员入所后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不服从管理,抗拒改造的事时有发生。作为一名30多年的老警察,作为一名孩子的父亲,看到若干和儿子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染上吸毒的恶习,老黎十分心痛。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帮这些年轻人转变思想、矫正恶习,戒除毒瘾,重新找回自我。
一次,一名张姓强戒人员入所后思想极不稳定,他认为自己既没偷,又没抢,吸毒都是用自己的钱反而被关押,十分反感,对管教民警的帮教软硬不吃,并不时寻衅滋事。
老黎主动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他把张姓学员叫到自己的办公室,给他泡上一杯绿茶,拉起了家常。原来,小张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小张走入社会后靠自己的奋斗,经济上比较宽裕,同时也结交了一些损友,并染上吸毒的恶习。
黎昌金语重心长地对小张讲:“你父亲去世早,母亲一个人抚养你很不容易,作为一个男子汉,要成家立业,孝敬母亲……”
一席贴心的话语让小张热泪盈眶:“黎伯,我长这么大从没有人对我讲这些,你放心,我一定不让你失望。”
从那以后,小张像变了一个人,他勤奋工作,认真学法,成为一名戒毒积极分子,并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后,他痛改前非,重新创业,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建筑老板。小张多次登门感谢黎昌金,并说:“黎伯,没有您的帮助和教育说不定我会破罐子破摔,就此沉沦下去。”黎昌金告诉他:“这是我的义务和责任,对我而言,看到你的转变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将年满60岁的黎昌金希望自己在最后的岗位上发挥余热,为年轻干警做好榜样,为党的事业站好最后一班岗。
(转载自《常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