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队伍建设 >> 政治建设 >> 详细内容

“七小”民心工程推进“驻社联村”活动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13-12-31 15:34:37 【字体:

  “驻社联村”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一项新举措。今年以来,津市市公安局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眼,以坚持不懈地抓好“七小”民心工程为工作切入点,“小”题大做,“小”中见大,不断化解和妥善处理警民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全市以“驻社联村”活动为载体,构建起了和谐稳定的警民关系。
  一、查民情,注意小细节
  细节是基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贯穿于公安民警的精神面貌、警容风纪、打击处理和服务民生的各个环节,民警开展群众工作应注重警容风纪和说话分寸等小细节,树立良好的警容风纪和警察形象。该局要求民警在“驻社联村”活动入户走访中必须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一身警服、一张警民联系卡、一本民情手册、一句暖心问候。开展工作必须做到“四带”,即带着服务理念入户走访,带着工作责任入户走访,带着工作问题入户走访,带着工作任务入户走访,让居民群众从心底接纳你,真正信赖和感激你,愿意和民警交心谈心,这样才能贴近人民群众,才能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才能最大程度融洽警民关系。
  二、化民怨,侦办小案件
  小案件往往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比如街面“两抢一盗”案件和群众关注的“黄赌毒”热点问题。在“驻社联村”活动中,该局坚持把群众反映最强烈、心里最痛恨的“小案件”作为检验警务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促进警民和谐的“催化剂”,着力侦破群众身边的“小案件”,整治群众关注的“牛皮癣”。2013年全市共破获“两抢一盗”等侵财案件110余起,查处“黄赌毒”案件90余起,抓获处理涉毒涉赌涉黄对象620余名,其中刑拘40余名,强制戒毒180余名,治安拘留400余名,收缴销毁赌博机120余台。同时大力开展追赃挽损,将侦查破案与挽回群众损失有机结合,牢固树立“破案必追赃”理念,在取证、查扣、追赃、发还等环节狠下功夫,达到“人到案、财物回”的目标。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为受害群众追回被盗汽车4辆,摩托车12台,为群众挽回各类经济损失80余万元,收到锦旗8面。
  三、促民和,调解小纠纷
  群众之间的小矛盾、小纠纷,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办理不当,就有酿成大祸的可能。该局一贯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抓,认真贯彻实施《津市市公安局“驻社联村”活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对民间小纠纷,受理不推诿,调查不拖延,调解不过夜,做到早抓主动抓,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全力疏导化解,杜绝因“小纠纷”处理不当而引发民转刑案件。
  11月下旬,国保大队大队长李小平在灵泉镇汉泗村开展“驻社联村”活动时,得知该村村民周某某对重点工程东常高速公路的征地补偿不满,正在村里发动群众,准备去高速公路工地阻工。李小平立即会同派出所、镇政府分管干部集中力量开展工作,劝其走合法途径解决问题,通过耐心的劝解,宣讲法律,周某某意识到自已对政策理解有误,表示会把政策带回去向群众宣传,不再影响重点工程建设,至此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征地补偿引起的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全市通过“驻社联村”活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0多起,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四、保民安,消除小隐患
  对于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和治安问题的小隐患,必须及时做好思想转化和防范工作,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及时整改,防止出现大的问题和事故,影响一方治安。开展“驻社联村”活动以来,民警不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和村(社区)清查隐患,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发现的安全隐患不论大小,均落实责任到人,限期整改到位,对逾期不整改的严格追究责任,同时大力推进人防、技防、物防建设,形成安全防范长效管理机制。
  襄阳街派出所所长张安华是古大同社区驻社民警,该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山坡地段,近年来该地段出现滑坡现象,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张安华与社区负责人通过实地踏勘,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将该社区居民住房拆迁转移纳入了全市危房改建计划。今年以来,全局共排查公共场所169家(次),企事业单位24家(次),下达安全整改通知书26份(次),消除各类安全隐患15处,全市未发生一起重特大案(事)件。
  五、帮民困,处理小诉求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于居民群众的小诉求,无论大小,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要作为大事调解清楚,处理得当,尽可能将诉求化解或达成一致协议、消除矛盾,及时将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温暖送到群众家中。城隍庙社区车站路22号的易某曾经因违法犯罪受到刑事处罚,刑满释放后身体状况差未找到工作,无生活来源,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整天借酒消愁,有时甚至还干点小偷小摸的勾当。驻社民警沈红玖经常上他家走访、谈心,纠正他的自卑心理,鼓励他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生活,并协调相关单位为其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为其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经费。在沈红玖的帮扶下,易某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邻里关系融洽,家庭和睦,还成了社区的治安积极分子。一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共帮扶特殊信访人员12名。
  六、解民忧,平息小信访
  该局通过“驻社联村”信息反馈工作机制,对居民群众之间的口角、邻里之间的矛盾或其他小信访,都坚持一抓到底。一是依靠基层组织解决问题,平息上访意图,做到信息早获知、问题早发现,防止“小信访”转化成治安、刑事案件,发展成集体上访案件及群体性事件。二是出现热点敏感问题时,认真把握舆情动向,民警“掏心窝”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及时疏导群众对公安机关的偏激情绪,全面澄清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误解。三是认真听取群众提出的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并积极采纳其中的合理化意见建议10余条,赢得了民心民意。今年10月,该局经侦大队民警在开展“驻社联村”活动中,向“水岸银都”开发商追缴税款80万元,使“水岸银都”商住楼的20多户业主顺利办到了房屋产权证,成功化解了一起开发商与业主的纠纷,平息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集体上访事件苗头。
  七、赢民心,解决小问题
  凡是居民群众反映的影响民生事务的小问题,都是“驻社联村”民警应该抓紧解决的大事。上半年,津市市农村接连发生红白喜事礼金被盗案件,在群众中造成了一定影响,该局一方面加大对相关案件的侦破力度,力争为群众挽回损失,另一方面创新服务举措,想人民所想,积极推行《针对盗窃礼金系列案件的“驻社联村”管理五项机制》,即村居干部上报机制,事前告知戒备机制,邻里乡亲联守机制,银行上门服务机制,警民联防共管机制,有效地预防了类似侵财案件的发生,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户政、交警、派出所等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单位,更是进一步擦亮窗口,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进作风和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积极提供优质便捷服务。金鱼岭派出所文家湾驻社民警罗成念通过到社区、街道办、计生局办理相关手续,召开群众座谈会,收集相关材料,连续为社区两名没有户口的“黑伢儿”办理了入户手续,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燕子窝驻社民警樊哲兴了解到福利院有两名残疾人员和一名精神病人没有户口,经过几天的连续奔波,上报主管部门特事特办,为福利院三人准备齐了补录户口所需材料,办好了户口补录手续。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小积多,以小致大。“七小”民心工程在津市推行以来,进一步打牢了公安工作的根基,为“驻社联村”活动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导警民关系形成了良性互动。

   

  (津市市公安局)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