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联社解民忧 助推社区建完美
——津市市政法干警服务群众纪实
近年来,津市市委政法委按照省、常德市委政法委的要求,认真开展政法干警“一包双联”活动,今年,政法委继续以此项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行政法干警驻村联社,积极探索完美社区建设。全体政法干警下到121个村居(社区),协助基层组织宣传政策法律、化解矛盾纠纷、沟通群众思想、为民办理实事。同时,每个单位还负责联系一个村居或社区,帮助完善社区防控措施和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察民情、抓平安、创满意、建机制四个方面全力服务群众,为创建完美社区打下良好社会基础。
察民情——立足民本民生,建设“完美”基础设施
今年,津市政法干警驻村联社、服务群众,以关注民本民生为重点,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促进社区(乡村)的和谐发展。一是开展“四送下乡”活动。今年三月,全市政法系统采取单位出资、干警捐资等方式筹资近万元开展送春耕物资、送文化科技、送医疗卫生、送政策法律等活动,干警下到村居,将农资物品送到困难户家里,帮助解决春耕生产困难,并协助群众到相关职能部门办理业务,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二是大力支持两型社区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各政法局院对其所联系社区(乡村)的环境建设、控违拆违等多项工作都给予了人力、物力双项支持。2012年,为帮助护市社区搞好环境整治建设,经多方协调,筹措资金130多万为护市社区修缮了下水管道,填埋了大型垃圾场,极大地改善了护市社区的卫生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同时,政法系统每年还筹集10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并组建工作组,对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环境美化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政法系统作为后盾单位近三年先后为棠华乡岳山村、礼安村、新洲镇九堰村、灵泉镇同心村修建了村部,资助这些村开展农田水利、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抓平安——突出社会防控,建立“完美”管理措施
在开展驻村联社活动中,注重加强社会安全防控,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努力建设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居(社区)。一是强化安全防控。在金融系统、单位学校、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等布建电子探头1356个,新建2个出城哨卡;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组建了治安巡防队,部分乡镇构建了本辖区的监控系统;城区社区落实“一区一警”加强街面巡逻防控,保安公司实行了技术防范市场化运作。二是成立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开展流动人口与房屋出租的服务管理,严格实行流动人口登记、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信息的录入,澄清底数,实行出租房主和用工单位治安管理责任制。三是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城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务报酬等热点、难点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认真组织各类专项排查治理活动,充分发挥“三调联动”作用,化解社会重大矛盾纠纷。2012年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850起,调解成功2826起,调解成功率达99%。四是加强特殊人群管控。将帮教矫正工作纳入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年度责任制考核;构建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健全衔接登记、例会、档案、统计、信息、奖惩等制度;创新衔接帮扶形式,强化帮扶的措施和力度,对矫正对象实行档案信息平台管理,公、检、法、司实现信息互通。目前,津市市在册社区矫正人员85人,无一人脱管、漏管或重新犯罪。五是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成立虚拟社会管理工作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舆情监管机制,落实网上舆情监控值班制度,开设市长信箱、市民留言、市民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确保诉求回复或办理到位。六是优化“两新”组织管理。着力抓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引导和推动非公经济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带领党员和职工群众创先争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七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在城区23个社区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在农村村居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大对“三无”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扶助服务力度,大力倡导社会志愿者服务工作。
创满意——推广上门服务,提升“完美”服务水平
在驻村联社活动中,每名政法干警每月驻村3-4天,走访联系村群众30户以上,要求全年将该村所有住户都走访一遍,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征求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汇总整改,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一是重视群众呼声。驻村联社活动开展三个月以来,共收集到11大类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对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由干警积极协助解决,如政法委一干警在新洲镇青山裕村走访中发现一位70多岁行动不便的寡居老人因没有身份证,导致无法办理养老保险等手续的情况后,立即与公安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大队沟通,核对人口信息,并上门把老人接到公安局照相、采集指纹,办理身份证件,然后协助办理养老保险和医保手续;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则带回单位,由政法委转交相关责任单位办理,并及时告知群众办理结果,如果短期内无法解决,驻村干警负责上门进行解释和说明。到目前为止,共为群众解决困难或办理具体事项50多件。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市法院组织巡回法庭,将案件的审理移到社区、农户家中,利用农村赶集日开展法律咨询和法治宣传;市检察院干警将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课送到学校、单位、企业;市司法局组织干警开展法制夜话,以法律知识有奖竞猜等形式,提高群众的学法热情;市交警大队把服务窗口下移,实行摩托车社会化服务管理,摩托车办证、年检、保险到村组、到农户;市公安局人口和出入境管理大队为特殊困难的群众实行上门服务,办理身份证件;政法系统还组织政法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开展法律咨询、街面执勤、街道清扫、文明劝导等活动。三是改进工作作风。在政法干警驻村联社活动中,要求严格做到“六个不准”:不准接受吃请、公款娱乐消费和报销开支;不准接受各种礼品(包括土特产);不准干预正常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做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不准基层陪同、迎来送往,超标准接待;不准参与酗酒、赌博等有损干警形象的活动。在基层吃住的干警,自行负担相关费用,不增加村民和村委会的负担。
建机制——落实长效服务机制,健全“完美”服务功能
为了完善服务功能,把政法干警服务群众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津市政法系统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服务发展大局的机制。政法各局院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法稳妥审理各种合同纠纷、劳资纠纷和企地矛盾,依法调节涉及“三农”问题、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环境污染等领域经济社会关系,力求做到科学应对、精细把控、主动服务;把服务企业发展、解决群众就业、发展地方经济与平安建设有机结合,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全天候服务等多项措施,为企业在招工、案件诉讼、周边环境治理、部门协调等方面开展服务;组织送法律进企业活动,开展法律咨询,编印《企业管理人员法律必读》读本、复制宣传光碟,免费送到企业家手中,增强企业负责人的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开展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等专项行动,注重预防涉众型经济犯罪,保障好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二是建立帮困解困的机制。对案件当事人因执行不到位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实行司法救助,对无钱打官司的困难群众实行法律援助制度,对处置涉稳群体中的特殊困难问题,建立维稳准备金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矛盾纠纷的化解,维护了社会稳定,较好的实现社会了公平正义,促进了案结事了。三是健全法律服务机制。政法局院建立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每天有一名局院领导坐班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接受群众的法律咨询,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并把矛盾纠纷的调解延伸到乡村、社区、单位和群众家中;市司法局开通148法律服务综合平台,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信访接待、案件受理等整合为一个窗口,常年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制定下发《津市市企业法律顾问服务规范》,加强对律师队伍的监督与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质量。
(津市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