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法治建设 >> 执法监督 >> 详细内容

突出“三点”强监督 力促执法强效能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11-03-14 11:05:46 【字体:

  去年以来,常德市劳教所牢固树立首位意识,坚持首要标准,找准“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强化监督,精心营造和谐场所,有力地促进了民警的规范执法,执法质量得到大幅跃升。该所对矫治人员所外执行、所外就医、“三试”、准放假、奖惩等重要执法环节和人员进行了全程监管,省市各信访、纪检、检察部门未接到一起涉及该所民警执法问题的投诉。其做法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紧抓“重点”流程,全程监督规范执法

  劳教所成立执法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执法监督室,专门负责执法监督工作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为达到执法工作的规范化,从“重点”(即所外就医、所外执行、半年年度奖励、平时奖惩、强戒人员诊断评估、提前解教解除)流程着手,采取事前调查、事中钳制、事后评质的方式紧抓监督,注重在“力”字上下功夫,达到对执法工作的有效监管。

  (一)事前调查强力。为增强对“重点”执法流程监督的有效性,增强了事前调查的力度,及时掌握情况,发现和纠正问题,并作为奖惩委员会研究决定的重要依据。一是专项调查。执法监督室对半年(年度)奖励、强戒人员诊断评估等大批量的执法活动,实施专项调查,主要了解执法程序是否规范、执法公开制度是否落实和公开后有无反映。二是专案调查。执法监督室对所外就医、所外执行、提前解教(解除)等个案的“重点”流程,实施专案调查,主要了解上报情况是否真实,执法程序是否规范,执法公开制度是否落实和公开后有无反映。三是随机调查。在大批量的执法活动调查中,有针对性的分单位分类别抽取一定比例的执法案例进行重点调查,主要了解上报情况是否真实,有无弄虚作假行为。

  (二)事中钳制加力。执法监督工作分工明确,强化责任,着重分“三个层次”植入钳制程序,加大了事中监督的力度。一是呈报层监督。大队教导员对中队执法材料进行初核,对重要执法流程事项须填写《执法监督与质量评定表》一式两份,管班民警、中队长、大队领导在相应栏目中签字明责,并经支部集体讨论决定把关后再呈报业务科室。二是审核层监督。业务科室和分管领导分别对大队呈报的执法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在《执法监督与质量评定表》的相应栏目中签字明责;执法监督室(即纪检监察室)对“重点”流程的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并进行案件实体和承办过程的质量评定。三是审批层监督。分管所领导对科室审核后的执法材料进行签字审批,“重点”执法流程要提交所奖惩委员会研究,集体讨论决定后再审批并向上级呈报。三个层次的钳制把关,有效截断了“重点”执法流程的违法行为“通道”。

  (三)事后评质增力。执法质量能直接在场所的安全稳定和社会反响中得到体现。该所正是充分运用这一原理,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收集执法活动的偏差和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为提升执法质量增加有效的动力。一是所领导每天接访。设立所长接待制度,每天担任总值班的所领导负责接待来访人员。二是召开各类座谈会。分别召开矫治人员和家属座谈会,了解情况并听取意见。三是对解教解除矫治人员进行回访。采取信函询问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听取他们对民警执法表现的评价。四是参加行风热线广播。每年两次参与行风热线,听取意见,为听众释疑解惑。五是聘请执法监督员,走访人大、政协和驻所检察室,请他们检查和监督执法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六是按要求设置投诉举报电话和矫治人员活动场所投诉举报箱,每季开展问卷调查,方便矫治人员及其家属和社会各界对民警执法问题进行投诉和举报。一年来,共接待来访群众100余人,座谈临解(除)矫治人员家属180多人,约谈所内矫治人员20余人次,对400余名矫治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10多名解(除)矫治人员进行了跟踪调查,向社会各界发放函件80份征求意见和建议,无一人反映违法执法问题。

  二、紧盯“热点”问题,全时监督维护权益

  矫治人员的穿衣、吃饭、睡觉、学习、劳动、娱乐等生产生活,以及民警执法的语言、行为等管理方式,无不牵涉到矫治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正当的权益,是矫治人员及其家属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维护权益无小事,该所在开展日常工作和对矫治人员的管理过程中,牢牢紧盯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结果,及时维护,全力保障,精细管理,达到了“三化”的要求。

  (一)维护权利合法化。维护矫治人员的正当权力,是执法质量增质的重要内容。一是维护复议、申诉、控告权。通过要求各级各职民警及时转交,纪委监察人员当面接收,定期开启举报箱查收,受理矫治人员及其家属信访等手段,来畅通矫治人员申请复议、申诉、控告渠道。二是维护知情权、申辩权。按照听证会制度要求,对矫治人员重大违纪的处罚加期3个月(强戒人员扣分1分)以上的,由执法监督室组织由管理、教育、驻所检察室和矫治人员本人参加的听证会,强戒人员还要增加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师参加,力求处罚适当。三是维护通信权。每个大队都安装有IC卡电话机,开通亲情电话,保障矫治人员亲情联络需要。四是维护休息权。执法监督室参与审查各大队的组织矫治人员习艺劳动生产计划,核算劳动生产量,严格控制劳动时间,禁止超时劳动。五是维护经济权。对每月零花钱和低工资的发放,执法监督室采取到行装科财务室查看帐目和到矫治人员中询问调查的方式,及时了解和发现情况,以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六是维护人格权。对民警的文明管理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防止和纠正侵权行为。

  (二)生活保障人性化。文化与生活保障,是矫治人员管理的最基本保障,也是执法工作增质的首要内容。该所采取政府主导、自力更生、争取外援的途径,大力改善矫治人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一是大幅提高伙食标准。先后两次提高矫治人员伙食标准,由年初140元/月提高到现在的170元/月。二是努力改善医疗条件。市委市政府投入近30万元,购置了X光机、B超机、血液分析仪、心电图仪等关键医疗设备;同时利用自筹资金保障基本医疗救治,所内完全免费用药,外诊大力救助特困矫治人员。三是大力进行文体设施建设。建设了篮球场和乒乓球场,安装了院内地面广播系统,定时播放背景音乐和广播稿,文体设施有了质的改善。四是大力整治院内环境。“省市共建项目”已逐步完工,新建了包括矫治人员住宿楼、习艺劳动大楼、食堂大楼和教育中心在内的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而且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投资近60万元,新建大院门禁和监控值班楼,硬化直贯南北的主要道路,新栽两纵三横行树木,新建了花坛,每个大队单独设立小院并架设金属透视围墙,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宽敞整洁、庄严肃穆的经典院落。为使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切实达到供应和建设标准,执法监督室从立项到招标、建设、物资采购,按照资金的多少和办事程序的要求始终参与、全程监督。一是参与立项审批过程。凡立项须经纪委负责人审核签字才能进入下个环节;二是参与所内招标。对可自行招标的建设项目,由基建领导小组组织自行招标活动,执法监督室全程参与;三是参与政府采购的招标公司、评审专家的抽签和标书评审过程。四是参与建设过程中的材料、质量和技术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各项建设工程优质高效。

  (三)精细管理常态化。该所将省局《精细化管理考评办法》与市委政法委推行的《联带包创精细化管理考评办法》有机融合,尤其是实行的“四三二一”考评机制(四级督办、三大系统、两种机制、一把尺子),对执法工作起到了常态监督管理的有效作用。一是日常督办。运用所里建立的“四级督办”(所领导和总值班、考评办、机关职能科室、督办员)机制,对民警的行为规范,现场管理和执法活动中履职履责,执行制度等情况进行巡回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公示,每月通报。二是执法质量及时考评。为提高执法质量,该所采取分级负责、多管齐下的方式,加大了考评力度。对个案质量实行分级考评,根据执法程序和各级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进行质量考评。普通执法行为由科室(大队)负责人对管教民警的具体执法行为进行质量评定。个案质量,如矫治人员月考核(强戒人员月评估),劳教(强戒)人员一般违纪行为的处罚等流程,均由相关职能科室进行质量评定。重要执法行为由分管副所长进行质量评定,如警械和戒具的使用,严管和禁闭流程等,由分管副所长进行质量评定。重点执法流程由执法监管室进行质量评定,如:所外就医,所外执行,半年奖励、平时奖惩流程等。执法绩效分工考评。执法活动中的个案质量,由评定部门及时打分登记到人到单位,并每月向执法监督室(纪检监察室)报备;执法监督室每月对民警、单位的执法数据进行统计,打出分值,并对各单位执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评出等次;执法监督领导小组每半年和年度进行综合评分,评出相应执法状况等次和民警及单位的执法绩效等次。三是定期兑现。考评实行日清月结,考核结果“六挂钩”(与上下岗、奖励待遇、晋职晋级、任用升降、评先评优、解决实际困难挂钩),及时兑现奖惩。

  三、紧扣“难点”领域,全力探索监督良方

  由于《禁毒法》实施时间不长,戒毒条例也还没有出台,强制戒毒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目前实施的教育矫治质量诊断评估办法操作难度较大,在评估实践中还没有理顺监督机制。完全延用劳动教养执法监督的一些传统的方式来应对日趋复杂多变的执法活动,显然存在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形成死角,无法监督到位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强戒工作开展受到制约,矫治教育效果弱化。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市劳教所紧扣“难点”,及时成立教育矫治质量评估委员会,学习研究业务,修定制度,创新监督办法,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一)加强学习提质。重视自身对诊断评估业务的学习、总结和提高。组织执法监督室工作人员和基层派驻纪检监察员认真学习禁毒法纪条规。一是认真学习领会《禁毒法》、司法部和省局《诊断评估实施办法(试行)》、《记分考评办法(试行)》、《管理办法》、《教育办法》等基本的法律、规章、规定、办法,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认真学习诊断评估业务知识,准确掌握诊断评估的主体、组织机构、诊断标准及相关程序。坚持宏观抓共性,微观抓典型,注重执法规范化建设。宏观主要从劳动教养与强制隔离戒毒的法律适用、执法程序、审批部门和权限等方面做明确的区别宣讲;微观主要从考核评估、奖惩、变更执行方式等具体执法环节方面,将劳动教养与强制隔离戒毒在法律条件适用、报批程序及矫治方式上予以执法指导,掌握法律政策界限,更好地依法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有效的规避执法风险。通过学习,逐步从监督者向操作者转变,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不断提升管理和监督水平。

  (二)修定制度保质。执法监督制度有效实施是执法监督的保证。在相关制度中,原有的劳教教养执法公开制度、执法检查制度、听证制度等制度已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不相适应,应加以修订,以保证诊断评估工作的质量。一是修订执法公开制度。调整公开的内容,相应调整执法条件、办理审批程序等内容的公开,增加管理、教育、治疗、习艺劳动、变更戒毒措施、诊断评估的相关规定的公开。二是修订听证制度。参加听证会工作人员增加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师,便于及时准确掌握被听证矫治人员的生理、心理现状,为对其做出恰当处罚提供依据。三是修订执法检查制度。执法检查的内容应该增加对各大队在平时管理中的考核记载,即是否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过程中,具体量化考核记载到每一项活动,戒毒人员的参与情况和成效,为阶段性诊断评估和期满前诊断评估提供准确真实的依据。

  (三)创新办法增质。一是深入基层。根据强戒所诊断评估委员会提供的参加评估人员名单,深入到矫治人员学习、生活现场,了解其身体、心理等状况。二是直接参与。参加到诊断评估的现场,通过对强戒矫治人员进行体检、生理测试和心理测试了解其体能、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应会测试、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其认知和行为能力,通过访谈、电话了解、写承诺书等方式了解其家庭及社会功能方面的情况。三是认真审查材料。参加诊断评估委员会会议讨论,在会上根据强戒矫治人员的表现和诊断评估的结果,提出是否支持提前解除强戒的意见。四是严格核查结果。对省局的批准决定进行审查,保证真实有效,杜绝暗箱操作,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常德市劳教所纪委书记  管治云)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