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型普法 全面提升普法工作格局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早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津市市就已经将提高全市人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市基本方略实施作为建设法治津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治安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为主的“三大环境”建设。尤其是人文环境建设方面,津市市政法系统各单位都结合自身特点,打造了不同的工作品牌。
津市市公安局:用新方式运筹普法大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树立良好警风、强化警务效能,津市市公安局一改以往的工作作风,结合实际,迅速行动,做出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举措。虽然不是诸如破案等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却使群众真实感受到公正和方便,感受到民警实实在在为民办事的温暖。
“退赃大会”,退出信任。不断加大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力度,综合运用多种侦查措施,破获一大批影响社会稳定和群众利益的多发性侵财类案件,并公开举行退赃大会,返还群众被盗的摩托车、自行车、赃款现金、电脑、黄金首饰、邮册等,今年4月份以来,共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有效地架起警民之间的桥梁,加强警民联系,增强辖区群众防范意识,也为居民树立了“有事找警察,遇事不偏激”的处事观念,更进一步提升了公安机关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公信力。
“警民相约警务室”,约出公开。积极开展“警民相约警务室”的活动,组织辖区居民代表,在社区警务室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及时了解群众之所想,群众之所愿。民警向居民通报辖区的案发情况、治安状况等工作,居民代表则就辖区治安秩序、居住环境等方面建言献策,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引导群众科学纳谏,用依法合理的方式提出好的点子。
津市市检察院:用新理念构筑普法大框架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督出实效。近年,津市市检察院对行政执法检察监督高度重视,多次对市属重点工程建设、廉租房建设、税收征缴、房地产开发超容积率等多个领域开展督促履职工作。2014年10月28日,在津市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工作的决议(草案)》,这在全省尚属首例,有力支持和规范了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工作。在落实整改情况方面,多次联合农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监督所、文化局等多家单位对农资店、蔬菜大棚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网吧容留未成年人上网、米粉厂卫生安全生产、餐具消毒中心卫生规范作业的整改情况进行回访跟踪督查,并将督查过程和结果通过拍照、文字等方式放在门户网站,供广大群众监督。该举措切实增强了普法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督促企业老板、个体商户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为津市的经济发展打造了优良的法治环境。
津市市人民法院:用新载体搭建普法大平台
“巡回法庭”,巡出便民。为方便群众诉讼,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小的成本实现诉求,津市市人民法院设置了“巡回法庭”,定期或不定期到巡回地点受理并审判案件。新洲法庭采取“驻点式巡回”和“流动式巡回”相结合的方式,将庭审现场搬到田间地头,既方便了诉讼当事人,又能使旁听群众能够真正看到法官的庭审过程,更加直观的学法、悟法、用法,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庭审观摩”,观出公信。积极邀请社会各界观摩法庭的现场审判,邀请对象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他单位政法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小学师生等,积极听取他们提出的建议并进行整改。通过邀请社会各界旁听案件的方式,一方面体现了主动接受监督的姿态,督促法官规范庭审程序,公正审理案件,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法官的审判能力。另一方面让百姓了解法院,提高了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数字法庭”,展出透明。为了规范庭审活动,津市市人民法院今年投资100余万元建成4个数字法庭,具有庭审过程录音录像、网络直播点播、DVD光盘实时刻录等功能,使双方当事人、旁听人员、合议庭成员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案情,便于举证、示证。数字法庭的投入和使用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一步融入到审判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庭审效果、审判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升了办案效率,确保了庭审的合法、公正和公开,更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对法院信息知情权的需要,大大减少诉讼参与人的诉累,推动津市的法治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
津市市司法局:用新思维做活普法大文章
“法治半小时”,学出真知。2012年,津市市创造性地建立了“市委常委会会前学法”制度,以市委常委为主体,积极组织律师、法学工作者以及司法、行政执法单位的领导利用每次市委常委会会前半小时开展法制讲座,以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重点对象,学习内容以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关乎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与市委市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为主。“法治半小时”这一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强化了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使津市市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有一个明显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津市法治建设的进步。
“法治夜话”,话出创新。“法治夜话”是津市市司法局的一项特色工作,通过几年的开展和总结,不断创新形式,推出了公证专场、学生专场、法援专场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先后将“法治夜话”开到津市市各个社区、街道办事处、关山村、发瑞村、李阳村、李家铺乡、灵泉乡、五中、职业中专、灵泉中学等地方,以拉家常的方式与老百姓面对面的讨论法律问题,现场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每场“法治夜话”活动会发放普法读本和普法宣传册,供群众开展法制学习,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法治夜话”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普法效果,强化广大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理念,提高其依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周浩佬说法”,说出趣味。为适应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津市市司法局推出了《周浩佬说法》短剧集等形式在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将普法教育与文艺表演相结合,创作整理了《法治新农家》、《公民学法》等一大批法制宣传文艺作品。“周浩佬说法”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把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实典型案例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用生活化、趣味性的语言释法说理,把生硬的法律法规条文变成生动的节目,以身边人说身边事,以相似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群众学法。
(津市市司法局 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