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学习园地 >> 工作交流 >> 详细内容

“三二一”破解县级城市交通管理难题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16-08-19 16:16:10 【字体:

“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规范城市交通秩序、建设现代文明交通,既体现了一级党委、政府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科学决策水平,又突显出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履职履责能力。

津市总人口近30万,各类机动车辆突破5.3万余辆,近10年间增长了5倍,并按每年15%的速度持续增长,辖区道路里程(包括县、乡、村道)有1230余公里,拥有12.4公里高速路段以及4.88公里的高速连接线。在机动车、驾驶人、道路里程等道路交通要素飞速增长的环境下,津市已连续10年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四项指数逐年下降,从未发生长时间、大面积的交通堵塞……这里是全国平安畅通城市。

“三步”走出交通秩序管理困境

去年,津市市委市政府开始全面实施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等“五城同创”工作,对照创模工作的有关要求,停车难、城区交通秩序管理问题愈发困境重重。

第一步抓规划: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津市交警大队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交通影响评价对城市建设的作用。与规划、建设部门沟通联系、多次现场办公,破除了城市路网、建筑布局不合理,交通规划滞后;停车场建设滞后,城区停车泊位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对孟姜女大道、九澧大道、银苑路等全市主次干道重新规划,设置公交车港湾式停靠站15个,并参与施划了标志标线89431平方米;经市政府同意,在大桥下设立了临时公共停车场1个,在城区主次干道施划了500多个停车泊位,现共有停车泊位近1700个,同时,争得部门支持,机关单位院落对外开放,允许社会车辆停放,有效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

第二步抓管理:一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津市智能交通系统,结合“天网”工程,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监控网络。对城区主要路口更换高清摄像头,增加视频监控和闯红灯电子警察路口,着力解决因警力紧缺而带来的管理“空隙”问题。二是公安交管部门在管好人、车、路方面出重拳、下狠力。今年,津市交警大队重点以“压事故、保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开展城区违法停车整治行动。重点突出了中午和晚上的薄弱时段的整治力度,警车带领清障车重点在城区主次干道全天候巡逻。整治中,交管部门坚持人性化执法,“劝教为主,处罚为辅”的方式不断深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规范意识。同时,以文明交通计划为重点,主动联合团市委,在全市招募文明交通劝导员,在全市重点路口路段进行文明交通劝导,从根本上提高了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文明意识,进一步助推了交通秩序严管严治工作。

第三步抓机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津市以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为载体,在工作机制上下大力,形成了道路交通安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势。一是抓好政府主导机制,全市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主任,分管负责人任常务副主任,交警、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并建立了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制度;二是抓好绩效考核机制,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各镇、街道、单位绩效考评当中,每年对各镇进行一次平安交通指数测评排名,评选一批道路交通平安乡镇,通报表彰;三是抓好部门联动机制,交警、安监等各部门积极有效地统筹、协调、规划,明确分工,履职尽责,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框架体系,持续深入推进道路安全管理工作;四是抓好社会全面参与机制,每年向全社会公开招募文明交通劝导员,在城区主要路口进行文明劝导活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安全、文明交通的有利氛围。

“两点”打破重点车辆监管瓶颈

近年,全国发生的涉及“两客一危一校”车辆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敲响了警钟,为坚决杜绝和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津市交警大队认真研判,狠抓重点,找准支点,一举打破重点车辆监管瓶颈。

一是以整治与打击为重点。今年上半年,津市大队先后开展了“保秩序、压事故”、“春雷行动”、“大排查大管控”、夏季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摩托车专项整治等活动,积极扎实推进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全力做好各项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取得较为突出的工作成效,全市道路交通环境明显好转。

二是以排查与监管为支点。交警大队充分发挥监管作用,结合上级交管部门“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专项行动,认真开展交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检查活动,组织对全市的城乡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大排查。近年来,排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150多处。同时,公安交警部门始终坚持将重点车辆的管理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强教育、检查、督导,确保了重点车辆年检保险率、驾驶人年审换证率达到100%,驾驶资质合格率达到100%,各类客运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未发生一起“两客一危一校”等重点车辆的死人交通事故。

“一招”破解摩托车管理难题

摩托车安全系数低、驾驶人安全意识差,一度成为事故高发对象。近年来,津市交警大队充分利用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平台,探索出一套极具津市地方特色的“351”管理模式,一招破解了摩托车管理难题。即建立社会化责任包保机制,构建三大体系,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覆盖的管理网络,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健全五大机制,实行科学运行,解决了怎样管的问题;落实一大保障,实行绩效挂钩,解决了长效管的问题。不仅如此,在“春雷行动”中,津市交警大队在“351”管理“一镇一办”的模式基础上,又在农村村组推行了“一村一站”、“两站两员”的管理模式。全市各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办公室一年就办理摩托车驾驶证申领3434人,注册登记3046辆,定期检验3506辆,承保交强险4298辆,涉摩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0%,涉摩死人事故下降53%,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津市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梁先菊  刘一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