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联调二十载 联心联责结硕果
2012年6月21日,湖南省司法厅厅长夏国佳、副厅长刘道龙来到安乡县安生乡大杨树码头参加了在乡政府礼堂举行的黄山周边五乡镇边界联防联调十四届年会和湖南常德湖北荆州边界联调组织成立大会。常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英平,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刘治安,荆州市政府副市长马贵平等领导到会并讲话。会议在隆重、热烈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进行并取得了圆满的效果。6月22日湖南日报以《常德荆州边界联调委成立—跨省联调人民纠纷经验获司法部肯定》为题头版重点报道,常德日报等媒体随后相继报道宣传,湘鄂边界为之轰动。
在湘北与鄂南交界处,黄山头的山脚下,两个“黄山头镇”分属两省两县。这里由于流动人口多,边民通婚通商,通水通路,交往频繁。改革开放以后,双边来往更为密切,矛盾纠纷也随之增多。由于行政管辖不同,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给矛盾纠纷的调解带来不便和难度,边民常因一些小矛盾而引发大纠纷,群体械斗也时有发生,一直是湘鄂边界的矛盾多发地,纠纷是非地。严重影响了边界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湖南省安乡县委、县政府把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放到全县社会与治安稳定的突出位置,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战略举措和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根本保障,积极探索出一条边界地区联防联调、群防群治的成功之路。
一、“黄山”边界地区联防联调应运而生
湘鄂黄山头周边五乡镇的面积500平方公里,人口14万,跨省边界线长38公里 ,接壤的边界村、居委会有33个。为了整治边界,共建和谐,1989年5月,安乡、公安两县跨界联合,在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镇携手组建“湘鄂黄山跨省民间纠纷联防联调工作委员会”(简称湘鄂黄山联合调解委员会),专门调处跨省纠纷。联调委成立23年来,双边联心联责,联防联调,把大量跨省纠纷调处在就地,调处在萌芽状态,仅1989年就有效调处跨省纠纷40多起,防止群体械斗6起。1999年5月8日在第十次年会上,吸收湖北甘家厂乡、湖南焦圻镇和安生乡加入,更名为“湘鄂黄山周边五乡镇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2012年6月21日在第十四届年会上,宣告了湖南常德湖北荆州边界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通过了湖南常德湖北荆州边界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章程,并吸收常德澧县、津市市和荆州石首市、松滋市共六县市为成员单位,湘鄂两省相关领导前来参加并调研,其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二、建立边界联防联调组织的效能思考
边界地区联防联调组织的建立,不仅为毗邻双方镇村干部加强交流、联络感情,协调处理跨界矛盾纠纷构建起良好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在及时稳妥处理群体性矛盾、冲突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一是交流日趋频繁,干群感情深厚。由于历史原因,湘鄂边界地区发生纠纷多,群体性械斗事件多。联合调委会成立以来,加强了边界地区的沟通了解,加深了感情,使一些久拖不决的疑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如1998年,安乡安造大垸、公安梦溪大垸相继溃垸,地处高位的黄山头聚集灾民8万余众,联调委发动双边调解员大力做好防范工作,避灾5个月,未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民事纠纷一旦发生即被化解,黄山头秩序井然。
二是矛盾纠纷减少,社会长治久安。联防联调组织建立前,双方常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小题大作,稍大一点的边界纠纷就闹到省市,甚至状告到国务院。边界联防联调组织建立后,大量边界矛盾纠纷有了调处的组织和机制,地方党委、政府的压力减轻了,威望提高了。23年来,该会共调处边界各类纠纷1800余件,避免群体械斗80余起,消除重大纠纷隐患330余件,实现了边界连续23年来无群体械斗,防止非正常死亡61件73人,防止民转刑案件56件,消除重大隐患190余件,同时为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480多条,为边界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700多万元,使边界秩序稳定,边界和睦共处,纠纷明显减少。
三是经济贸易繁荣,人民得到实惠。由于历史原因,毗邻地区干部群众互不往来,互不信任,人为造成流通不畅。联防联调组织成立后,边界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贸易日趋繁荣。自从开展边界联防联调工作以来,两县边界地区从矛盾纠纷的“是非地”变成了和睦相处的“联心地”,两地群众从“冤家”变成了“亲家”。边界联合调解委员会被广大群众称为“法律道德的传播区,化解矛盾纠纷的110、社会治安的稳定器”。
三、边界联防联调工作的经验体会
1、 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创新工作体制。联合调解委员会成立后,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之没有编制和经费保障,联调工作曾一度步履维艰,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两县边界组织边实践边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出专题汇报,两县领导都非常重视。一是五乡镇党委政府将边界联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坚持把联调工作作为维护边界地区稳定,营造良好经济建设环境的基础工作来抓,并做到常议常抓,常抓常新,以达到促进边界和谐,发展乡镇经济的目的。二是五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动参与联调委的重大活动,从精神上鼓励广大联调人员,多次现场拍板解决调解工作的难题。对于重大纠纷则听取汇报,作出安排,必要时还亲自出面协调对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关系。这一切不仅方便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调解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在工作经费上切实给予保障。20多年来,五乡镇党委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拿出了100多万元用于边界联防联调工作。
2、 加强联系,共同指导。早在联合调解委员会成立之初,两县司法局就介入其中,指导联调委工作,使联调委很快走上正轨,使之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作用。一是指导建立调解网络,二是帮助建章建制,三是培训调解员,四是检查、督办,五是努力协助联调委开好一年一度的年会。
3、 全体联调人员辛勤工作,兢兢业业。在五乡镇联合调解工作中,联调委主任、乡镇分管领导、司法所长、村支书、村(居)民小组长及一般调解员构成了金字塔型的调解员队伍。五乡镇625名调解员是联调工作中的基本力量,绝大多数的纠纷都由他们化解。而乡镇分管领导和司法所长,既是联调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调解员,遇到重大疑难纠纷,他们往往都是身先士卒,参与到具体纠纷调解之中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此外,一旦出现纠纷苗头,遍布在各地的2000多名信息员会在第一时间通知调解员、从而激活调解程序。正是他们不计报酬,不计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才保证了边界的平安。20多年来,先后有近200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联调委的表彰。
4、 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20多年联防联调历程,是一条“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之路。为了防范纠纷和纠纷发生之后有利调处,联调委始络坚持搞好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采取办墙报、写标语、搞广播法制讲座、现场上法制课、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和普及与村民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注重提高边民的法律水平和法治意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同时,联调委及边界33个接边村注重感情投资,用感情化解矛盾。一是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边界地区的交往,联络感情。二是用经常召开联谊会,开展体育比赛的方式加深感情。乡镇与乡镇、所与所、村与村之间每年都要召开联谊会,组织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拔河、抵力等运动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彼此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三是广泛开展边界共建活动。随着边民感情的加深,边区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局面,同挖一条渠,同修一条路,共建一座桥,共治一条水,共护一座山的事例比比皆是。由于联调委采取多种形式设防,边界纠纷呈现逐年减少,调解成功率逐年上升的趋势。
5、 实施“三调联动”形成“大调解”。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已经突破了以往民间纠纷的范畴,部分矛盾纠纷呈现了其群体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单靠司法行政系统单线应对很难凑效,因此,警司联调、司政联调、司法联调、上下联动、左右联合已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必然手段。调解内部矛盾纠纷如此,调解跨省矛盾纠纷也是如此,近两年来,湘鄂黄山周边五乡镇联调委尝试依照《人民调解法》的要求,形成了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的大联合、大联动、大联调,呈现出调处快,成本低、效果好的可喜局面。
社会转型,体制变革,矛盾纠纷多样化、复杂化,是我国近阶段的显著特点,而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尤为特殊,湘常鄂荆联调组织的成立将在黄山周边五乡镇联调联防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过去,通过双边全体调解人员的积极努力和边区百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积极探索新规律,开创新湘鄂边界联防联调新思路,把湘鄂联防联调的品牌做得更响。
(安乡县司法局 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