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学习园地 >> 工作交流 >> 详细内容

常德交警支队创模保畅工作纪实

来源:常德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0-03-19 17:26:40 【字体:

  从2008年至2009年以来,常德交警支队对照国家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保障部实施畅通工程的整体部署和新评价体系标准,始终围绕打造“安全交通、绿色交通、满意交通、智能交通、精细交通”的目标,不断强化畅通工程创建力度,最大限度满足交通需求,最大限度优化交通环境,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建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之路。

  一要想通路为先

  两年来,常德支队以保持“交通管理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为目标,不断推进和深化畅通工程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2008年—2009年,加大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成区道路总长度增加到274.73公里,其中主干道长度增加到123.7公里,次干道长度增加到51.06公里,支路长度增加到99.97公里,道路总面积增加到135.4万平方米。交通管理设施方面:标志设置增加到6079块,标线施划增加到15万平方米,行人过街设施增加到794处,渠化路口增加到167个,灯控路口增加到45个,自动监控路口增加到39个,停车泊位增加到13616个。交通管理水平方面:主干道机动车遵章率提高到47.45%,主干道非机动车遵章率提高到65%,主干道行人遵章率提高到64%,万车事故率下降到20.21,万车死亡率下降到28。

  二要想畅防为要

  常德支队始终把少发事故、少死人作为实施畅通工程的最低要求,一切工作围绕压事故、保安全开展。根据全市道路交通管理实际,不断完善深化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客运车辆管理户籍化、重点路段管理专业化、城市城镇管理科技化、管理信息查控网络化为内容的“五化”交通事故防控体系,有效遏制了交通事故发生。2009年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76起,死亡203人,伤728人,直接经济损失206.78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0.97%、6.88%、11.11%和上升2.36%。

  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为深化重点,推动其它防控措施的深化和落实,继续按照“政府牵头总揽,综治协调落实、单位各司其职、基层责任包保,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模式,狠抓管理责任的落实,将社会化管理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和安全生产考核,不断提高考核分值,突出考核比重,市政法委将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在综治考核中的分值从3分提高到6分,各区县(市)提高到8-12分。2008年,在全市推行社会化管理责任包保机制,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行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责任包保工作会议,市长到会亲自向各区县市分管领导下达任务交办书,在全市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和主干道;乡镇领导包村和村道;村支书对本村交通安全负全责,村干部包路段、包车辆、包驾驶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覆盖的责任包保体系。为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管理,强化重点车辆管理力度,探索推行了摩托车社会化管理机制,推出了办牌、办证、保险、年审及安全教育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交警、医院、税务等部门出台系列便民措施,简化程序,减免费用,降低办事门槛。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实行市场化运作,对于乡镇交通安全专干、村交通安全员督促摩托车主上牌办证购买保险的,从规费、保费中按一定比例返回,有效解决了办公经费和提高了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要想降宣为重

  在事故的预防与降压的举措上,实施重点路段专业化管理,加强了16条重点路段沿线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按照“亮化工程”要求,在全市国省道按照每公里设置1块宣传牌的标准,共设置固定宣传牌272块,每季度组织交警对沿线村组、学校讲授一趟交通安全课,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加大对路段沿线村民的交通安全教育,有效预防了交通事故的发生。2008年、2009年,实行专业化管理的重点路段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四要想安绿为导

     近年来,市政府把打造绿色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的方向,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围绕“绿色交通”这一主题,从科学规划、政策支持、行为引导、观念更新等方面,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倡导绿色交通理念。常德支队积极参与无车日活动,改变市民交通出行观念,引导市民群众选择更加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2009年9月22日,市政府继续响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倡议,积极参与“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结合常德市实际,将活动主题定为“健康环保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鼓励市民出行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强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节约能源的必要性。去年9月22“无车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机关领导率先垂范,封存车辆,乘公交车或步行上班。为了扩大“无车日”活动效果,我们在步行街组织了大型宣传活动,展出宣传盾牌,发放宣传资料数万份,向市民宣传无车日活动的意义,鼓励市民选择健康文明出行方式。

  (二)贯彻公交优先战略。一是制定长远规划。近年来,为了促进常德市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联合东南大学编制《常德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07-2020年)》,2009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随后,又开始编制了《常德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0年-2030年)》,制定了《常德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意见》,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为实现公交优先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公交场站建设投入,2009年10月,柳叶湖车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丹阳路车站搬迁至此,解决了困扰丹阳路多年的“肠梗阻”问题。启动了德山公交场站、鼎城公交场站、武陵公交场站、公交总站的建设。三是优化公交线路。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及时对公交线路进行调整优化,两年来,共优化线路16条,新开通了太阳山旅游专线,对渔樵村、白石村公路客运进行了公交优化。丹阳路车站搬迁至柳叶湖车站后,及时调整公交线路,使新车站的公路客运与公交线路有效对接。四是完善配套设施。近两年市城区公交车专用车道单向长度增加至6.75公里,公交站亭增加至222个,市港湾式停车场扩充至72处,公交线路达到39条,大中巴车589台,公共交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公交出行环境得到了全面优化,在近两年私家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公交分担率达到23%。

  (三)加强尾气排放治理。结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进一步强化了城区机动车辆尾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优化了车辆源头管理,交警部门严格新车上户检测和车辆年度检测,对尾气超标的车辆严禁入户上牌和不予年检签章,从源头上控制在用车辆尾气污染。同时,还加快了新型环保车辆的引进,市公交公司购置了28台油气双燃料公交车、12台天然气动力公交车,提前更换了尾气污染严重的20、33路公交车。同时,为了净化城区空气质量,控制尾气排放,禁止大型货车、拖拉机、农用车等高尾气污染车辆进入城区,逐步将大型货运市场搬迁出城,减少货运车辆进城的需求,有效控制了城区汽车尾气排放。

(胡海军、牟建平)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