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社区走廊为龙头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今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为抓手,以提高农村社区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为保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面向农村社区村民生产生活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农村社区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敲定目标绘蓝图
2009—2012年,将澧县澧阳镇经临澧县北至石门县楚江镇公路沿线的27个村建成农村社区走廊,其他县市区选定5个左右的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并达到建设标准。按照“试验典型、探索功能、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总体思路,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范围。从2013年开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市全面开展,深入推进。
通过3-4年的建设,全市所有开展农村社区试点的村全面达到如下标准:一是班子坚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要努力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标准。二是管理民主。建立以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村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民主管理机制,社区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真正得到保障。三是设施健全。建好具有一定规模和多功能的村级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水、电、路、水利、广电、通讯、网络、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五保供养、社会救助、综治警务、文教体育、农业科技等服务设施齐备,形成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村民生产生活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条件较为便利。四是服务完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村民志愿服务、社区市场服务协调发展,能较好地满足农村社区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五是文明祥和。社区文明氛围浓厚,环境整洁优美,文化生活丰富,社会治安良好,村民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幸福,人际关系和谐。
二、突出重点抓建设
1、科学合理设置农村社区。原则上以现有建制村为基本单元,一个建制村设置为一个农村社区。
2、编制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以村为单位,由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结合实际,编制具体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农村社区的设置模式、分布范围、功能定位、设施标准、建设步骤和筹资方式。社区建设规划既能满足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的新要求,又要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
3、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切实搞好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集管理、服务、教育、会议、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350平方米。二是以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建好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大厅)和村务公开栏。三是建设党员活动室、村级五保之家、卫生(计生)医疗室、图书阅览及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幼儿园、生活生产用品超市和体育健身活动广场。四是硬化、美化村级主干道,清洁饮水、电、水利和广电、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村务和党务公开栏、五保之家、卫生医疗室、图书阅览及文化活动室、生活生产用品超市和体育健身活动广场等社区服务设施选址要适中,幅射半径一般不超过2-3公里,社区村民步行前往一般不超过20分钟。
4、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下大力构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村民志愿者服务、社区市场服务相衔接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以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依托,把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文教体育、农业科技、社会治安、五保供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社区,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二是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投资农村社区服务业,提供超市、家政、中介、维修、配送、保洁、托幼等各类有偿的便民利民服务。引导连锁超市、农资供应、网络通讯、金融、邮政等服务业在农村社区设点经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三是积极培育发展社区村民志愿者服务。利用农村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特点和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纠纷调解、文体娱乐、红白喜事、人口计生、环境卫生、困难帮扶、科技推广等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引导、组织社区村民积极开展社区村民志愿服务、互助服务活动,解决社区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尤其是帮助解决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外出务工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探索建立农村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完善农村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快速健康发展。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民间组织、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发挥农村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
5、民主管理农村社区事务。完善农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各类依法建立的社区组织要充分履行职责。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健全并确保有效运作,村务和党务必须如实、及时、全面、规范予以公开,重大决策必须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实施,保障社区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定期组织开展公共管理服务监督评价活动,保障社区村民的监督权。
三、强化措施抓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和有关乡镇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党委政府总揽、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村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帮助解决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督促、检查和落实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任务;明确了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做到政策到位、工作有力,形成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整体合力。
2、加大资金投入。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各帮扶单位在资金、信息、技术上对帮扶的村给予支持。各涉农部门统筹使用各项涉农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技术、信息等方式投入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建立以各级财政、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为主体,以各级涉农资金、单位帮扶投入为辅助,以村民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3、鼓励社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惠泽普通百姓的村民自治工程,仅仅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引导社区村民广泛参与,发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各试点村在支村两委的带领下,发挥好老模范、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干部的作用,为社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不断壮大社区村民志愿服务队伍,影响和带动广大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帮扶农村社区,积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4、强化宣传引导。采取广大农村社区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升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影响,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推广各试点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成以点带面的工作态势,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
5、定期评估绩效。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实施量化考核,兑现奖惩。市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督促检查,建立目标考核、村民代表评议和社会各界评价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每年定期对农村社区走廊建设绩效进行科学评估,帮助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查找共性问题、研究疑难问题、解决重点问题,确保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按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常德市民政局 周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