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建设 构建和谐常德
──常德社区建设发展纪实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扣建设和谐社区这一目标,突出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两大重点,强化社区工作队伍、社区工作经费、社区工作机制三大保障,全力推进我市社区建设。社区组织得到了健全,工作机制得到了完善,办公服务条件得到了改善,工作经费得到了基本保障,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得到了较大提高,基本上解决了社区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的问题,我市社区建设呈现了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创新工作机制,奏响“和谐”之曲
构建和谐常德从何处着手?切入点非常重要。过去,由于对社区工作职能和职责没有进行具体的界定和规范,导致社区工作繁杂、琐碎,无所适从。为了给社区工作人员减负松绑,让他们集中精力抓建设、抓服务,创和谐,我们决心首先从理顺社区管理关系入手,奏响打造和谐常德的音符。主要抓了四件事:
1、优化社区设置。秉着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运行成本,有利于居民自治和社区管理的原则,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刀阔斧地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620个社区调整合并为463个,数量减少了43%,社区规模基本达到2000户以上,从而为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翻开了构建和谐常德的新篇章。
2、明确社区职责。在社区调整的基础上,明确了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协管社区公共事务、开展社区服务职能和社区党建、综治维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城管创建、计划生育任务。
3、打造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每个社区均建立了集社区党建、民政救助、社会保险、劳动就业、综治维稳、计划生育、城管创建、信访接待、法律咨询、人民矛盾调解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4、严格实行工作准入制度。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形成了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实现了工作进社区、人员进社区、服务进社区、经费进社区;另一方面,认真落实了部门工作进社区准入制度,凡法律政策规定以外的工作进社区,需经县级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方可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的问题。与此相配套,对社区牌子挂得过多过滥的问题进行了清理整顿,所有的社区居委会大门口一律只挂有“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
二、宽松社区工作环境,夯实“和谐”之基
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区是社区建设的主题,是社区建设的永恒课题;建设和谐社区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工程,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工程,是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建设高度重视,始终把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拨款38万元重奖了市城区19个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并把社区建设工作纳入了县市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项目之一,真正做到了“人往社区走、钱往社区投、劲往社区使、政策往社区倾斜”。先后提高了社区干部的待遇,加大了社区工作经费投入,支持社区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等。
1、强化经费投入。市城区每个社区的工作经费,市财政补助4万元,区财政各配套4万元;其他县市社区经费均在5万元左右,其中石门县每个社区经费平均超过了11万元。社区工作人员参照职工标准统一解决了养老、医疗等保险,工资逐步提高,达到甚至超过了北京、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目前,全市社区工作经费达1247.95万元。
2、夯实基础设施。全市各地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采取“财政支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社区自筹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了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351处,全部解决了无房办公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目前,全市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建立和完善了综合服务平台,并装备了电脑、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设备。
3、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了“领导带头、部门配合、社区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县直单位按要求联点扶建一个示范社区,在财力、物力、人力上对社区给予支持。驻社区各单位、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所驻社区的有关活动,每年为所在社区办1—2件实事,其所建的广场绿地、文体设施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
三、提升人员素质,练好“和谐”之功
为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素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政策熟悉的社区工作队伍,常德市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1、充实新鲜血液。采取竞争上岗、民主选举、公开招聘、机关选派、挂职锻炼、业务培训等形式,建设了一支精干高效、能吃苦耐劳、开拓创新、责任心强、甘心为居民服务的社区干部队伍。目前,全市2337名工作人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达到了52%,基本上都有大专以上学历,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已呈现出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
2、落实政治待遇。为充分调动和激活社区居委会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把长期工作在社区且成绩突出的社区党总支书记逐步高配为副科级。目前,我市共有27位工作出色的社区党支部(总支)书记高配为副科级干部,并落实了相应待遇。
3、实行挂牌上岗。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责,挂牌上岗。此举一方面方便了居民办事,另一方面无形中也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质量。
四、完善服务功能,培育“和谐”之花
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在规范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市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增强社区各项功能上大做文章,真正做到了“社区安城市安、社区稳城市稳”。
1、加强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我市建立了以社区党支部(总支)为领导层、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的组织体系普遍建立;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理顺。
2、活跃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一是各县区市建立了以县级老年活动中心为核心、各街道老年大学为骨架、各社区为载体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二是开展了创建和谐社区、学习型社区“居民论坛”活动,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和谐社区的创建活动中来。三是广场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居民龙狮腰鼓队走街串巷,各县市区呈现出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涌现了“武陵欢歌”、“激情澧州”、“欢乐津城”等社区文化品牌。
3、深化社区全方位服务。①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各社区普遍设置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市民学校和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站。②服务载体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已建社区服务中心244个,新增社区服务网站6914个,新增社区志愿者服务队905支,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达49161人。全市社区志愿者服务队767支。③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各地注重培育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参与社区互助活动,丰富了社区服务内容。全市社区普遍建立了志愿者队伍和老协、关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实现了由主要为弱势群体服务向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保障、社区就业、社区治安等全方位服务转型,服务项目由最初10多项发展到200多项,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不断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需要。目前,全市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区内建起了托儿所、幼儿园,提供家政信息、保健康复、加工修理,开展了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和面向失业人员的援助服务。武陵区的光明巷学生餐桌,红卫敬老院、西园党员义务服务岗、紫桥社区再就业服务成为响当当的社区服务品牌。通过开展志愿活动,涌现了光明巷义务巡逻队、府坪巷义诊、“爱心紫桥”等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并对社区志愿者及服务时间全部实网上注册登记,并及时记录服务时间,营造了“有爱心当志愿者、有能力当志愿者、有时间当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湖南省常德市民政局基层政权科 李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