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学习园地 >> 工作交流 >> 详细内容

武陵区公安分局东郊派出所运用《指南》扎实推进农村警务建设

来源:常德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09-05-21 08:51:33 【字体:

  自开展学习运用《警务工作正规化指南》以来,武陵区公安分局东郊派出所紧密联系农村工作实际,边学边用,切实强化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规范入手,更新理念,拓展农村警务服务平台。

  一是规范警务室建设。该所在对辖区社会治安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将9个行政村按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社会治安状况划分为2个警务区,每个警务区设立一个警务室并配备了一名驻警务室民警。按照《指南》的规范,以分局社区警务室建设为标准,实施“五统一、一推广、一建立”。“五统一”即统一内外观标识、统一办公设施、统一工作制度、统一基础台帐、统一警务保障; “一推广”即推广借鉴分局城东派出所“全省十佳社区民警”张艳的《群众工作法》,将先进典型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本所驻村民警的实战能力;“一建立”即建立驻村民警随岗培训制。将《张艳警务室》作为本所驻村民警随岗培训点,对驻村民警随岗培训,将先进典型的工作方法传授给每一个驻村民警,以点带面,强化驻村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二是更新管理理念。围绕群众反映强烈带普遍性的问题,查找成因、分析危害、研究对策,提出了着力解决长期形成的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惯性,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的工作目标,推出了“三项”举措即:①进一步深化大走访,建立警务区民警“驻村工作日制度”,警务区民警每周在警务区工作时间不少于20小时,深入村民家中、深入矛盾多发村组和辖区群众零距离接触,与乡村干部一道,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矛盾纠纷,回应群众新要求;②强化辖区治安网络建设。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增强群众安全感;③建立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积极促进警民和谐,回应辖区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期望,扩展了农村警务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三是扩展服务平台。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的建设,由乡村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流动人口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综合治理系列考核,并与单位一把手奖惩挂钩兑现;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共享社会化;乡村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求租信息、调解矛盾纠纷、协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法律咨询等服务。民警主要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指导,对流动人口中的高危人群实施有效管理,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人员,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从防范着力,强化措施,全力构筑乡村治安防控网络。

  一是大力开展四级巡防。一级由政府出资,组成了12人的专职巡逻队,在辖区主要街道实行24小时巡防;二级由派出所在辖区治安复杂地段,根据某一时期,某一类易发案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区域巡防;三级由企事业单位保安进行院落巡防;四级由警务区民警组织村义务巡逻队定时与不定时的进行局部巡防。二是大力开展四级联防。辖区内的村与村之间的联防;村与城乡结合部之间的联防;村与辖区内单位之间的联防;村内组与组、户与户、楼栋与楼栋之间的联防。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布防。在新开发的小区及重点要害部位安装了电视监控或红外线报警器,接入“110防盗报警系统”。四是大力开展调解协防。深入推进“三调联动”,聘请拆迁、医疗、交通等社会热点行业工作人员为涉稳信息联络员;物建国保、刑侦、治安、禁毒等专业隐蔽力量情报员;设立单位保卫干部、村小组长、楼栋长、街面店主为治安信息员,形成灵敏的纵横交错的情报信息网络,做到及时发现苗头,及时化解矛盾。针对矛盾纠纷集中的特殊群体及特殊时段,建立定期排查和联动工作机制加以防范控制。

  三、从实战出发,力求实效,整体提升农村警务工作水平。

  通过《指南》的学习运用,该所农村警务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辖区预防违法犯罪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辖区“两抢一盗”案件同比下降了7.3%,其中抢劫下降了5.6%,抢夺下降了11.2%,盗窃机动车下降了9.4%。二是辖区治安防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治安防控网络的建立,开展群防群治,群众自我防范、发现、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全面增强,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三是服务群众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学习运用《指南》以来,该所深入群众,入户走访 137户,为群众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216个,为群众办理户口、无户人员入户提供咨询服务 348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5 起;为辖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135件。四是人口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起412人的帮教队伍,实现了村村有帮教组织、组组有帮教成员。建立起了9个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站),落实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

(武陵区公安分局)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