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学习园地 >> 理论研究 >> 详细内容

浅谈特警控制街面犯罪的警务优势及对策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08-08-07 11:18:01 【字体:

    特警作为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新的警种,是省市两级公安机关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一支机动力量,担负着恐怖、暴力、暴乱和群体性突发案()件的处置,参与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和特定的巡逻执勤等治安防控任务。但从目前全省特警工作运行状况来看,需要市州公安特警“亮剑”的任务较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蓄水池”状态,备多用少,训多用少,形式上呈现警力资源闲置态势。在当前总体警力严重不足,而刑事案件多发致使社会治安形势愈加严峻的大背景下,市州公安机关如何盘活特警这支重兵,使之效能最大化就自然成为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笔者认为市州中小城市特警队伍除应成为防暴处突的维稳尖兵以外,应最大限度地改革警务模式,进一步服从并服务于现实斗争,积极探讨成为市州公安局统一调度开展城市治安防控特别是控制街面犯罪的一支主力军。

    一、围绕犯罪对抗性,全面把握特警控制街面犯罪的警务优势

    当前街头犯罪的高发特别是“两抢”案件频发和涉黑涉恶暴力犯罪严重冲击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人民群众强烈期待公安机关重拳出击,有效控制。但由于城市街面特有的室外环境,致使街面犯罪的攻防对抗性十分激烈,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稍一松懈,势必反弹。严峻的治安形势需要公安机关理性思考,在现有警力无法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警力资源,提高警务效能,创新警务模式,诸警种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多种管防控打手段齐下,全面压缩犯罪时空,牢牢掌握控制街面犯罪的主动权。针对街面犯罪的对抗性,特警作为公安机关的一支特殊警队则具有控制街面犯罪的特定优势。

    ()警力规模优势。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促使人、财、物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大,也致使街面抢劫、抢夺、扒窃、诈骗等侵财案件总量不断增大。据2007年统计调查,我省市州公安局所在的城区每月此类案件均在500起以上。如果在同一时空不投入一定规模的警力去挤压违法犯罪人员的作案时空,只依靠个别职能部门的警力小打小闹,控制街面犯罪的效果自然不会明显。目前,据统计,特警在我省每个市州公安局都是50人以上警力规模,最多的市州达到了300人,队伍数量远远超过一般警种部门。而且特警年龄均在30岁以下,身高均在1.7O米以上,是一支随时能拉出来的成建制队伍,机动性、年轻化及精神面貌是其他任何一支警队不可比的。只要特警部门科学调整警务模式,全力以赴地控制街面犯罪就能产生可观的规模效应,必将成为打击街面犯罪的“利器”。

    ()警力装备优势。据公安部政治部统计调查,当前我国民警致命错误伤亡的两个最重要原因就是执法战术错误和单警装备缺乏。随着犯罪暴力性愈来愈强的趋势,犯罪暴力工具从棒和刀向枪和炸弹转化,致民警伤亡的危害性更大更强烈。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财政经费制约,中西部地区民警的单警装备普遍缺乏,只有市州公安局特警的装备是最完备的,无论是单警装备,还是武器装备、车辆装备和防暴装备一一齐全,足已应对街面犯罪的暴力对抗性。

    ()警力训练优势。全国民警年平均牺牲数大幅度上升。究其原因,除单警装备缺乏外,还有一个最致命的原因就是民警缺乏严格的战术训练,抗暴技能差:一是枪支实弹训练少。民警长时间不接触、不使用枪支,对枪支的结构、性能、原理一无所知。二是抓捕控制技能弱。抓捕执法战术混乱,分工不明确,没有训练抓捕、控制、上铐、搜身技能,抓捕人犯打乱仗而造成伤亡。三是自我防护能力差。民警很少进行实战心理及战术训练,遭到突然袭击或紧急情况时,不会合理保护自己,造成伤亡。特警训练较其他警种更加规范,严格执行公安部《公安特警训练大纲》,做到了训练工作年度有计划,时间有保障,年终有考核。体能训练、武器训练、防暴对抗训练以及各类抓捕、盘查、追捕等战术训练是特警的基本功训练项目。通过“三训”即日常训练、轮值训练、重点训练相结合切实保证了特警的战斗力。

    ()警力心理优势。特警作为警察队伍中一个警种当然又有其心理特点。一是职业焦虑心理。特警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受年龄限制,《公安特警队建设规范》规定特警最大不超过3O岁,特警一般工作5年左右就要轮岗,何处去?干什么?令人焦虑不安,但求知的愿望则十分迫切。二是职业枯乏心理。在市州公安局防暴处突量少的情况下,值班备勤和例行训练时间充裕,简单而清闲的工作状态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乏味无聊空虚心理,但想干事充实自己的愿望则十分迫切。特警这两种心理状态则形成一种渴望多做事的心理优势。各级公安机关只要正确引导,给这支队伍提供一个想干事、学业务的平台,解决好特警这个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就能使这支队伍产生浓厚的工作兴趣和强烈的工作激情,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警力品牌优势。特警是一个国家维护政权稳定,对付恐怖、暴力、暴乱犯罪的警察尖兵。装备精良,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给世人一种神秘感和威严感。特警全方位地摆在街面,通过多种实战勤务形式,参与控制街面犯罪则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品牌效应,给犯罪分子以最大的震慑视觉,给人民群众以最大的保护视觉,能追求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的更好效果。

二、突出勤务实战性,系统探讨特警控制街面犯罪的警务对策

当前,人民群众需要密集的见警率和针对街面犯罪的特点,特警部门可与其他警种一样综合系统地考虑控制街面犯罪的对策,采取“公秘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根据城市街面犯罪规律动态调整“巡控、查控、打控”等手段,不断提升警务实效,抢占“猫鼠”博弈中的主导权。

    ()特警武装巡控,最大限度地追求见警率。警察巡逻是动态社会环境下控制社会治安最基本的工作手段。据公安部课题组调查,在“两抢”犯罪已抓获的嫌疑人中有315%的最害怕、最担心公安机关加强街面巡逻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人民群众普遍最关心的是街面能否看到着装警察巡逻防控犯罪,警察巡逻密度愈大,群众安全感愈强。在社会治安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特警全副武装巡逻是人民群众迫切期待的,也是犯罪分子十分害怕的,但特警不能等同于巡警,特警受防暴处突职能的制约,只能承担城市主要街道重点时空的巡逻防控。特警巡逻控制街面实行“点线面”一体化的责任包干机制。1、强化责任巡防路线。特警部门将承担防控的城市主要街道,根据总体警力分成若干路段,特警每两个人为一个巡组(即组成特警的最基本执法战斗单元),每个巡组负责一条路段。每条警务路段相对固定到人,警务责任相对包干到人。每名特警由巡逻路段“治安责任局外人”变为“治安责任相关人”,使特警沿责任路线巡逻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感。2、强化信息支撑联点。每个巡组在责任路线内确定若干重点单位、门面、摊点作为特警防控工作信息联系点。一是搜集街面敌社情和违法犯罪人员信息。二是摸索特警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方法,搭建特警融入社会的平台。三是使人民群众不断了解公安机关控制街面犯罪,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的决心和工作。3、强化触角延伸街面。特警以城区责任路线为工作平台,以责任路线各个信息联系点为支撑,深入群众,潜水作业,大量物色耳目特情,将工作触角向街面两边伸延辐射,形成与社区民警工作边际区域的无缝衔接,确保街面防控不留死角死面。

    ()特警夜间查控,最大限度地追求管事率。夜间是城市治安防控的薄弱环节,公安机关休息时间值班警力少,投放到街面主动开展打击、防范工作的警力更少。因此从每天1 8时至第二天6时一直是城市“两抢一盗”发案的高峰,也是流氓滋事、群体械斗的多发时段。为补强夜间治安防控薄弱环节,进一步压缩街面犯罪的时空,有效控制夜间街面犯罪,建立特警夜间盘查防控勤务机制。1、科学设定夜间查控勤务启动机制。夜间查控不可盲目化,应针对特定警情启动:一是某类刑事案件或治安问题连续几天在某时段多发;二是某类刑事案件或治安问题连续几天在某地段多发;三是某区域发生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热点问题;四是人民群众特别期待的夜间时空。2、严密组织规模效应的网格式盘查。一是配齐夜间照明、防护、武器、通讯等单警装备;二是确定区域范围,实行网格式分组布点,4人一组(2个巡组组合),每组同时盘查,警力规模5O人以上,在某一区域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三是严格遵守盘查战术规范和武器使用规定;四是落实车辆勤务保障,确保可疑对象能被迅速带离现场。

()特警便衣打控,最大限度地追求抓获率。便衣侦查是精确打击街面犯罪,不断提高抓获现行犯罪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街面犯罪高发时段、高发区域,实现便衣民警与犯罪分子作案时空同步,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打击效果。特警部门应适应现代警务发展,不断调整服务现实斗争的对策,建立有效地便衣打击防控机制,针对街面犯罪高发的时空规律,实行公秘转换常态化。根据警情,特警部门统一指挥警力由公开防控,全部转换为便衣侦控,形成一张密集的隐性防控网络,集中优势兵力及时打击一批街面犯罪现行。1、组织跟班学习,全面提高特警侦查能力。市州公安局特警部门应形成跟班培训机制,分期分批将特警送到侦查警队和派出所跟班学习侦查办案,提高实战能力。2、量化巡组责任,积极搜集犯罪情报信息。每个巡组要充分依托责任路线街面,全面熟悉责任区域环境,全面掌握责任区域治安动态,并及时向上反馈信息,为领导行动决策提供情报信息资源。3、及时总结讲评,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及时组织讲评,并将成功的实战经验、实战技巧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给其他特警,通过实战的磨练不断提高特警队伍的便衣打控能力。
                

                                                                  (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副支队长  唐振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