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的关键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政法部门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找准政法机关的位置,明确政法工作的努力方向,真正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政法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落实到每一名政法干警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执法环节中去,使政法工作更直接地体现在便民、利民、惠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
一、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改善保障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积极预防、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全需求的核心内容,是政法机关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任务。政法机关要创新警务机制,最大限度地把警力部署在案件高发、防范薄弱、群众需求的重点地区和时段上,真正做到群众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地方就是政法干警经常要到的地方、群众最需要保护的时候就是政法干警应该出现的时候。要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实现对社会治安的全方位、全天候控制,最大限度地压缩违法犯罪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的机会。
二、着眼于依法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改善保障民生
化解社会矛盾,已经成为政法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政法机关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规律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主动发现矛盾、积极化解矛盾上下工夫,努力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工夫用在平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要针对社会矛盾的特点,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点多、线长、接触面广的优势,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工作,提高主动发现社会矛盾的能力,真正对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隐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社会矛盾诱因复杂的特点,要充分依靠基层组织,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调处、大化解工作,更多地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提高从源头上、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对于进入司法渠道的矛盾纠纷,也要做到判前释法、诉讼调解、判后答疑工作,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三、着眼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保障民生
政法机关要端正执法思想,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公平正义理念教育,使广大政法干警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问题,进一步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要规范执法行为,着力在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执法规范化体系,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办案公开制和责任追究制,在执法中做到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切实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力求各项执法活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着眼于提高政法队伍整体素质改善保障民生
在政法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政法机关要在解决保障民生上有更大的作为,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全区政法部门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核心,引导广大政法干警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坚定地在政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执法为民思想。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规范管警、从优待警、和谐兴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为提高解决保障民生的能力和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中共鼎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