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信息 >> 学习园地 >> 理论研究 >> 详细内容

建立三级治安防控站点构造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

来源: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08-11-28 16:57:54 【字体: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现阶段农村治安防控特点,将网络技术及网络概念引伸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域,研究了农村治安防控节点和网络联线的特征,并在此二元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的拓扑结构——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同时作了初步校验。

[关键词]:节点  联线  网络  农村治安防控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快发展期,正经历着由计划向市场、由微观向宏观、由人治向法治、由单一向多元、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领域、各部门、各阶层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藏独、台独、疆独、恐怖组织、民运和“法轮功”以及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分裂破坏活动,并且其触角已深入到农村治安防范的薄弱地区;“黄赌毒”等社会治安毒瘤也正在农村开花结果,各种刑事犯罪仍将处于高位运行,重特大治安安全事故也在继续发生;各种涉稳矛盾新旧交织,跨区串联、软硬对抗,化解处理十分棘手。面对目前复杂的治安形势,社会控管还相对软弱。从社会控管的体系来看,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自治组织和新型社会管理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会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虚拟社会等的管理,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执政管理资源单一、贫乏,教化、沟通、服务、引导、保障机制严重滞后。从社会控管的基础来看,还不牢固。特别是乡镇、村(居)管理基础脆弱,断层现象明显,一些地方合村撤组,工作无人管理的问题突出。从社会控管的能力来看,还不适应。当前,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还期待公开透明;不仅要求社会平安,还期待社会和谐;不仅要求提供社会服务,还期待态度热情、优质高效。而我们的基层党政组织、政法综治维稳组织、新经济组织与社会管理组织等,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目前治安状况,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当认识,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创新了许多管理措施,但治标多、治本少,规划多、实效少,讲得多、保障少。鉴于此,本文从实际出发,向现有力量要能力,向现有保障要成绩,探索一种农村治安防控管理的有效运行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网络技术以及网络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地向各学科延伸。网络概念起源于数学中的图论,但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发展,网络概念被逐渐引伸到计算机、生物、化学、工程技术等学科以及物流管理、城市管理、经济管理、交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并形成了独立的网络理论以及各学科中的网络应用理论。本文试图将网络理论引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一行政管理领域,探索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网络的一种建模方式,即从最基本的网络理论出发,研究农村治安防控节点(站点)的建设和节点间网络联线(联系)的搭建。并在此二元素的基础上综合本地区农村治安防范工作实际,构造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的拓扑结构,即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并对该网络拓扑模型进行初步实践校验。

二、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的建设

    所谓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结构,不象机械系统的网络结构或生物体的网络结构那样具体,而是根据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分析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把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均匀地加以安排和组织,使其既符合农村治安防控的具体实际,又符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达到管理稳控上的完整和谐。从物理层次上该网络结构分为节点、联线、和拓扑结构三个主要元素。同时具备网络运行管理和网络控制决策为必要补充的两个辅助元素,本文从最基本的网络理论出发,主要研究农村治安防控网络的三个基本元素。

    (一)建立三级治安防控节点。一个网络系统必须有自己的合理层次,但层次又不能过多,层次过多,就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手续繁琐。相反,层次过少,则会出现权力过分集中,管理幅度太大。科学地讲,合理的层次要求有最优的跨度,才能实现最佳的网络管理。根据乡镇行政机构的设置特点,建立乡(镇)——村(居)——组(队)三级治安防控站点较为合理。通过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轮值值班与固定值班相结合,由乡(镇)综治办整合公安、工商、国土、计生、文化、税务、电力、电信及其它受益企事业单位治保人员组成乡(镇)治安防控工作站。由联村乡镇干部、村(居)支部书记和治保主任等为专职人员,组织本村(居)的组(队)干部组成村(居)级治安防控工作站。由乡(镇)及村(居)两级工作站联点人员和组(队)干部、组织本辖区组(队)治安积极分子、退职基层干部、离退休人员、老党员及属地企事业单位的保安工作人员组成组(队)治安防控工作站。三级站点分别由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形成稳定的网络工作站。从整个网络建设来看,各站点不仅具备自身站内的工作职能,而且主要起着执行指挥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的作用,是整个防控网络的灵魂所在。站点主要具备以下三种主要职能.一是连接功能。站点将各个网络联线接成一个系统,各联线通过节点变得更为贯通而不是互不相干,它可以转换不同的联系方式衔接不同的网络管控手段。二是信息功能。各站点是整个治安防控系统信息传递、收集、处理、发送的集中地。因此每个站点又都是一个信息点。它与整个系统的信息中心(乡镇)结合起来,便成了指挥、调度、管理整个治安防控网络的信息网。三是管理功能。治安防控系统的管理设施和指挥机构主要集中设置于防控站点之中。实际上,防控站点是集管理、指挥、调度、信息、衔接及处理决策为一体的综合机构。整个网络系统运转的有序化和正常化,整个网络系统的效率水平也取决于各级站点管理职能实现的程度。

   (二)搭建治安防控网络联线。因农村治安防控网络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单线联系,所以一般具备两种联系方式,即垂直联线和水平联线。

    1、垂直联线(联系)。根据体系管理活动的不同,按照其工作职责,充分体现全方位立体控制的原则。结合我国现有乡镇行政机构体系的现状,我们将垂直联线初步归纳为四类:一是工作联线。它是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中,从上至下及由下至上的所有工作方针、工作目标、工作规划、调度指挥、管理制度及反馈制度的集合体。农村治安防控包括对禁赌、禁毒、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三调联动”、国家安全人民防线、铁路路地联防、刑释解教人员帮教、预防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管理、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各项专项活动、社会维稳控制及其相关治安活动等一切大治安范畴活动的防控。所有大治安范畴防控活动的各项工作都必须通过上述集合体实现。达到乡(镇)--村(居)--组(队)三级防控有序进行。实现垂直管理的总体目标。二是保障联线,它是防控网络管理结构中一种辅助性服务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正常工作秩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技术装备、后勤保障、生活保障、社会舆论支持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阶段的后勤保障,主要通过社会单位支持、财政补偿、个人贡献及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等形式构成。保障联线的垂直管理作用非常明显,直接关系到工作联线能否正常有效的运转。其特点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基本形式,也即通过层层垂直分级保障实现。三是制衡联线。制衡联线也称为监督联系,制衡联线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法规、法令、政策和党的纪律,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在国家法规、法令、政策和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制约的方法是制定各项监督制度,如建立工作报告制度、核查制度、审计评审制度、自我述职制度、奖惩制度、办事公开制度等。通过制衡联线,发现和纠正各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防止和纠正站点人员在执行国家法规、法令、政策及制度方面的偏差和失误,保证全体站点人员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社会监督、人民监督,确保体系运转的良性发展。四是党群联线。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坚强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党的领导作用。乡镇党委政法委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贯彻党的领导,落实党的政策的有效载体。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党组织党员的积极性,发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宣传、鼓励、组织好各阶层的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治安防控,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治安防控氛围,才能打好社会转型期这场特殊的关于社会治安的人民战争。

    2、水平联线。垂直联线是行政管理体系中的自然模式,具有其它联线无法比拟的特点和综治结构优势。但是由于各战线之间往往由于各自追求目标的差异性,以及本单位责、权、利兑现等原因,使单位与单位之间、战线与战线之间、人与人之间,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局面。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在垂直控制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设计了水平控制联线,它是各单位之间、部门之间、战线之间、人与人之间所有自身和横向工作联系的集合体,并通过规范集合体中的每一项内容,达到各团体之间的协调性。水平联线的基本结构分为三层:一是顶级谋划层。本体系的顶级谋划层实质是指乡镇站点的指挥系统,其人员结构为乡镇党政一把手,分管政法的书记及“一委一办三所”的一把手和乡(镇)站点工作人员。根据体系建立的深度,顶级谋划层是相对变化的,在农村治安防范这一防控体系中,顶级谋划层是指乡镇层。它的工作职责首先是确定工作目标,即确定本乡镇治安防控的奋斗目标,如市、县两级提出的“十个不发生”工作目标。乡镇根据本乡镇的治安特点,确定自身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根据顶级谋划层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制定政策、战略、战术等。第三根据本单位实际和内外环境,制定适当的保证目标实施的具体措施。第四协调本单位下层各组织、部门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二是中级执行层。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中,中级执行层指村(居)站点。村(居)站点的指挥系统为乡镇联村(居)的点干部,村(居)干部以及乡(镇)站点的相关工作人员,按照乡镇区域治安特点,可以分单村(居)和多村(居)分别组成中级执行站点。它的工作职责是为实现顶级谋划层制定的工作任务,制定实现本站点防控目标的具体方案和执行措施,评价本站点防控工作绩效和修订偏离总体目标的具体方案,同时根据本站点职能工作范围分配资金、人力、物力,自动横向协调本站点与其它各站点的关系,自动纵向组织、指挥、反馈、监督本站点防控目标的执行、反馈等。如建立边际联系制度、站点间通讯制度、站点间联防制度、站点间协调制度、站点责任制度、站点巡逻制度等。让工作形成规范,形成流程。三是底级操作层。底级操作层主要是指单组(队)或多组(队)为单位的底层工作站点。其人员结构为顶级谋划层和中级执行层两级站点的联点工作人员和底级站点全体人员。它的主要职责是按照“顶级谋划层”和“中级执行层”制定的防范目标、方案、程序、进行现场组织和实施,完成规定的任务,并把具体指标分解到工作小组和小队、岗位和人头,围绕总体目标,组织、协调、监督和考评,同时对发生的问题进行现场协调和处理,并及时向上级呈报进展成果和信息资料等。而且底级站点之间的横向协调也按照中级执行层的建模方式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确保网络的整体性功能。

    根据分级联线的特点,除垂直联线和水平联线外,还有由两种联线复合而成的交叉联线,即垂直站点与水平站点之间复合形成的各种网络联线。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联系肯定存在,但完全可以通过垂联线和水平联线的方式来实现,在治安防控体系中不再阐述。

    (三)构建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形式上象一种由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机构,但它的综治结构形态是金字塔结构和网络结构的混合体,它即含有垂直联线,又含有水平联线。它即包括行政职能,更涵盖有治安防控交叉联线的自身特点,所以称之为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一般情况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由金字塔结构占据主要位置,但这种结构有局限性:例如信息不灵、容易产生专断和官僚主义及低效率,因而需要网络结构给予补充,因为网络结构的优点正是金字塔结构的缺点。扬其长、避其短,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组织结构的最佳结合。(如图一所示)    

(图一)

    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体系的结构特点,一是权力相对集中和分散,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便于体系的统一管理和权力下放,发挥下层的积极性。二是以最高稳控站点为中心和平行站点为中心相结合,可以使信息纵横多向传递。三是具有层次的等级性,特别是用网络结构的等级性,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等级性,从而使该体系具备有治安防控的固有特征。四是治安防控网络体系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体系,相对来说整体性较强,灵活性较大。五是该网络符合信息网络的增长规律和价值规律。增长规律就是网络节点是在网络的实际操作中不断变化的,符合前期的平缓增长和临界期的快速增长的交替变化规律。价值规律就是网络的价值符合梅特卡夫(Metcalfe)法则,即建立网络的增殖效应是个体成员简单相加的(N-1)倍(N表示站点数),这充分体现了网络和无组织个体之间的差别。

三、实践与结论

    建立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是一件新鲜事物,我县在几个乡镇进行了试点,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我县龙潭桥乡、大南湖乡、洋淘湖乡等按照该体系的要求,采取工作力量层层下沉的方式,建立了以乡(镇)的三级治安防控站点,并形成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和分级管理制度。通过一年的实践,三个乡镇的综治维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7年三个乡镇综治维稳的相关平均数与2006年相比,治安案件降低21%、一般刑事案件降低28%、八大恶性事件降低50%、重新犯罪率降低25%、非法集访降低15%、安全事故降低54%、群体性治安案件降低55%。

   复合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现今特定的治安环境和现今治安力量不均衡,保障制度不健全的行政体制下试建立起来的,这仅仅是网络理论在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一种尝试,还需要不断研究和完善,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


 

(曾 勇  孙国武)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