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动态 >> 政法动态 >> 市直动态 >> 详细内容

常德中院坚持“三个至上”紧盯“全省一流”

来源:常德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0-08-26 09:05:41 【字体:

  2008年以来,常德中院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紧盯“全省一流”的创优目标,全面实施“五个一流工程”(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绩效、一流的为民、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基础),推进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队伍公众形象测评保持全省前三名,司法绩效由之前的全省第五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二位,司法调解等两项工作受中央综治委、最高法院通报表彰,2人受最高法院表彰,获省高院先进集体表彰9个、先进个人表彰4个,市中院领导班子被市委评为“五好”班子,市中院工作报告在人大会上两年均获全票通过。9个基层法院获省级以上先进集体表彰7个,先进个人表彰4个,队伍形象测评整体进入全省前40名。法院创一流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强化意识,营造创先争优氛围

  2008年,常德中院经过对“争创一流”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深入调研,反复酝酿,提出了“实施‘五个一流工程’,建成全省一流法院”的五年工作构想,并在市人大会上正式提出。党组认为,创先争优是法院应对司法需求挑战的需要,是树立司法公正权威的途径,是解决法院困难问题的良方,只有带出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才能在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上有所作为,才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求得更大的发展。思路确定以后,我们一切工作都以创先争优为指引,逢会必讲创先争优,要求全市法院和法院各部门把工作目标放在全省甚至全国一流的标准上,逢先必争,逢旗必夺,工作抓亮点,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全市法院创优氛围日益浓厚,整体创优的局面全面形成。

  完善制度,形成创先争优机制

  两年来,创先争优在常德法院已不是一般性的“活动”和“号召”,而是作为推进工作的主要抓手,作为长效工作机制在运行。一是整体规划。制定《全市法院“五个一流工程 ”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五个一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相关院领导各负责一项创优工程,每项工程都有明确的目标、责任、步骤和方法。二是分步实施。坚持“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 的步骤,每年开展一个主题年活动,集中提升一个方面的工作水平,力争五年内全面实现创一流目标。相继开展了“职业道德建设年”、“案件质效年”和“形象建设年”活动,年度工作目标都已基本实现。三是量化考核。制定精细考核细则,将每一项创优目标细化到事、量化到人。对分管院领导和二层机构工作联动考核,真正做到责任捆绑,压力传递。每年评选表彰全市“五个一流工程 ”建设先进法院,给予一定奖励,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工作。

  稳步实施,推动法院工作发展

  抓队伍,以素质提升能力 制定并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的意见》,形成队伍建设“关键在党组,前提是教育,核心是案件,重点管骨干”的长效机制。一是抓班子。开展建设“学习型、和谐型、廉洁型班子”活动,班子成员争做学习的典范、廉洁的模范和干事的带头人,领导班子风清气正、团结协作,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市委对法院班子高度评价,班子建设取得的成效受到省委巡视组的充分肯定。二是强骨干。将中层骨干作为促工作、抓管理、带队伍、保廉洁的关键环节来抓,做到选准人、强责任、严考核。竞争上岗与工作业绩挂钩,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干事的人、老实人不吃亏;每年组织集中培训,提高骨干履责能力;年终组织测评,实行末尾淘汰。中层骨干的危机感和责任心大大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三是提素质。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和司法核心价值观。每年组织多项业务比武,提升司法技能。坚持凡进必考,完善遴选机制,三年来市中院从社会公招和基层法院遴选干部17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队伍活力明显增强。四是严监督。针对法官队伍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我们绝不姑息,严肃查处,以儆效尤。强化监督措施,随案发放廉政监督卡,回访当事人,请当事人监督;公布举报电话和网上信箱,请社会监督;征求代表、委员和形象监督员意见,请专门人员监督;召开家属助廉会,请家属监督;开展警示教育,加强自我警醒;采取轮岗交流(2009年市中院轮岗面达到43%)、随机分案、不定期变更合议庭人员组合等措施,监督重点岗位和环节。与市司法局、律师协会联合召开法官律师工作联系会,制定《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关系,促进司法公正的规定》,构筑防腐墙,受到省委领导充分肯定。

  抓绩效,以业绩凸显公正 以案件质量、效率、效果为核心,狠抓审判管理。一是明确目标。将全省前3名作为司法绩效管理的目标,各项考核指标都按照一流标准设定,人员、经费都为保证目标实现而倾斜。二是全面监管。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管转变,审管办专门监管与合议庭、庭长、院长、审判委员会四级把关相结合,将所有监管内容纳入评查、考核、追责的范围,堵塞管理漏洞。三是突出重点。加强对重点指标、重点岗位、重点事项、重点案件的监督。管住审判执行关键岗位,管住涉案款物管理、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拍卖等关键环节,管住发回改判、涉诉信访等关键案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抓为民,以服务保障民生 一是服务经济发展。出台为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应对金融危机等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一系列司法服务意见,开展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服务、涉金融案件专项审判执行等活动,党委、人大、政府充分肯定法院工作,司法环境不断优化。二是大力推行司法调解。加强民事调解、行政协调、执行和解,以调解化解矛盾,促进案结事了。2007年民事案件调撤率为49.95%,2008、2009年达到了62.7%和62.68%。三是强化司法为民措施。制定并落实《司法为民15项措施》,依法保护当事人权益。全市法院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审结案件19832件,占结案总数的61.6%;开展巡回审判审理案件14595件;全面设立司法救助基金,对困难当事人和涉诉上访群众实施救助。

  抓管理,以制度规范行为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建立完善队伍、司法绩效和司法政务三大管理体系,用制度覆盖管人、管案、管事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管理“无缝隙”。二是加强制度执行。成立制度执行办公室,负责全院管理工作调度和考核。政治部对全院管理考核负总责,与审管办、办公室分工协作,动态考核,年终汇总,制度执行力得到提升。三是运用考核结果。考核结果记入业绩档案,作为评价单位、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评先评优、调整干部看业绩不看资历,看工作不看关系,干部心齐气顺,大大激发了工作热情。

  抓基础,以保障提升形象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全市财政投入“两庭”建设资金近亿元,建成人民法庭17个,市中院审判法庭采用欧式风格,建设规模和规划设计全省一流,目前正在装修,力争年底搬迁,届时将成为常德法治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二是强化物资装备。全市法院已全部建成内部局域网,全部依托《中国法院网》建成了法院门户网站,部分法院建成了数字化法庭。办案车辆、办公电脑等设备极大改善。三是强化文化建设。赴东营、北京、上海等先进法院考察,制定法院文化建设规划,以规章制度、图书资料、内刊文集、展室画册、文体场所等为载体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提升常德法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水平。

               (转自2010年8月25日常德新闻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