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动态 >> 政法动态 >> 市直动态 >> 详细内容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常德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09-12-11 10:36:45 【字体:

                                                                    ——市民政局推进人民满意机关建设侧记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一首七言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一直被装裱在市民政局机关入口的橱窗里。每天上班,大家都能看到。在创建人民满意机关的热潮中,这首诗更是成为了每一个民政干部的座右铭。

  为了更好地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市民政局党组一班人率先统一思想,突出了建设人民满意机关在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民政为民形象、促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提出:建设满意机关要把更多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重点;对相关工作所需的人、财、物大力倾斜,坚持“创满”议题优先研究,经费优先安排,存在的困难优先解决;并把10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纳入全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活动中,全体局班子成员带队问需于民,下到县、乡、村,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分别召开了67次座谈会,与1200余名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交流。为了更好地解决特困群体和灾民的实际困难,他们到省里跑部里,勤汇报,争资金,2009年实际争取资金57000万元,比年初确保的争资争项目标任务高了11770万元;而全年公务接待经费实际支出比上年减少了3%,车辆运行费用支出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又压减了15%。

  他们提请市政府出台的《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使25万困难群体进入了“民生保障网”:市城区城市低保保障线标准由180元提高到230元,其余县市区保障线标准统一提高到200元;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在2005年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3元基础上提高到1067元。

  采取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资助的方式,全体民政系统扎实推进“安居房”建设,2009年实际建设1087户,超任务87户。除此之外,还改扩建敬老院28所、村级五保之家24所,新增集中供养对象2310人,并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市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办法》。

  针对贫困学子开展教育救助,该局建立了慈善、低保、福彩3个助学平台。8月21日,市民政局举行了有市委书记卿渐伟等领导参与的“爱心改变命运”助学金发放仪式,来自全市145名贫困应届大学生领取了3000至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

  针对病困患者开展医疗救助,他们将“一主二辅”救助模式改为“五位一体”的救助模式。截至10月,共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337万元,救助21.23万人,其中救助大病患者2.83万人,资助参加新农合13.75万人,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65万人。

  今年我市纳入城市低保的改制企业独立工矿社区困难居民有27904人,月人均救助标准由去年的95元提高到了140元,截至10月,这一群体中享受医疗救助的有277人,享受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的有104人,有13名独立工矿社区低保户子女获得了共计3.4万元的大学助学金。

  针对低保边缘户开展临时救助,该局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市城乡困难家庭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全市救助城乡临时生活困难对象0.97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25万元。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改制企业部分军队退役人员解困的文件后,该局高度重视。目前,全市认定下岗参战退役人员950人,落实再就业的612人,非零就业家庭不符合援助再就业的338人。中央、省在常企业已认定下岗军队退役人员身份的58人,落实再就业的33人。全市发放抚恤补助资金8100多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费755万元;出台了《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基本解决优抚对象治病难的问题。

  目前,全市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较好地保障了城乡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常德日报记者 姚瑶 通讯员 郭欣 )

 

(转自2009年12月10日常德日报)

分享到:
【打印正文】